读书笔记:《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二
序二的标题是得道多助,是李录的朋友兼同事写的。了解一个人,你需要了解他的经历。你只有知道了一个人的经历,你才能更好的知道这个人的一些底层逻辑。一个人可以通过整容来改变相貌,但是他的经历对于人的塑造是很难改变的。就像我现在读书,其实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去掉或是淡化,在我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一些习惯性认知。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或是无法克制的去做不合适的事情。这不是说就注定不好,我们的行为只是在受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行为只不过是一种对于环境问题的应对。但这种应对方式会有习惯性,当你所处的环境改变了,你也很难完全的解除。就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会舍不得扔东西。不断的积攒一些没有太大用处的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他只是人对环境问题的一种应对。但环境变了,你还这样做,就不合适了。我用的是不合适,并不是错。
其实人在我看,就是环境的产物。如果你对自己的行为不满,那就一定要找到这些行为的成因。改变必须要找到原因,就像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你找到问题的成因,你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这也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环境的适应很强,但对于环境的变化,有时反应并不及时。或是说我们对于原有的经验会有路径依赖。
所有的现象都有其原因,我们才是自身的主导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这样你就需要自身的目的去利用,我们自己的各种特性。你要主动的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被动的,被逼的改变。就像上岁数的人积攒东西的问题,你应该主动的跟上环境的变化,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不是还用老的办法去应对新的环境。虽然这并不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但会让你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我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就是,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最起码要跟上年轻人的想法。至少是不能跟我两个闺女产生代沟。我会主动去关心孩子们在关注什么。你只有知道了她们在关注什么,才能跟她们有共同的语言。我们不能把自己限制在曾经的经验里面。环境变了,我们曾经的经验可能早就不再适用了。当然不排除一些底层的逻辑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但你还是要至少要改变一下包装,才能更好的被年轻人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对错之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谁更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如果年龄和经验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还需要年轻人干嘛呢?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或是说,对于发展变化的适应,才是未来的希望。
又有点离题太远了,不过我还是要说几句我自己的问题。我所处的环境对于我的塑造,是我无法改变的。我无法对我所处的环境说不,你只能是完全的接受,并按照环境的塑造来发展。但是当环境改变了,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这就跟你有关系了。或是是否能快速的适应新环境,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我很喜欢一个观点,那就是,人为什么会衰老死去?就是为了清楚发展的障碍,为新生力量扫清道路。一个观点的消亡,可能并不是大家的观点都改变,更可能是那些拥有老观点的人都死了。
我很容易受自己原有想法和观点的左右。当我接收到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按照自己曾经的逻辑去给出判断。但这些判断很多都是不合时宜的。你的太多逻辑都是来自你原来的环境,新环境下的逻辑产生远远跟不上变化。或是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并不会主动的去接受变化。还是会习惯性的有路径依赖的嫌疑。
如何才能实现改变,就是要主动的把自己放入到新环境当中来。虽然我们已经出在其中了,但我们还是习惯性把思想留在过去。你需要让我们的想法也过来,与新环境融为一体。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对新环境产生适应。这才是根本。你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要身心合一。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并形成新的与之相适应的逻辑。是因为你没有新的逻辑,所以才会只用老逻辑去面对新问题。
也不要完全的否定原有的逻辑,他只是对于当时环境的一种适应而已,跟现在的逻辑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无法忘记老的逻辑,一再的在新环境中去使用。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对新环境产生适应。当你对新环境有了适应,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新逻辑后。你自然就会放弃原有的老逻辑。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保持自己的开放性。其实人的衰老不只是表现在身体上,更主要的还表现在是否接受新东西上面。当你不再学习,那么可能就意味着你开始衰老了。
又跑题了,还是回到这篇序上来吧。对于李录过往经历的了解,才能更清楚他投资逻辑产生的原因。如果想要让我们也认同一个观点,那么最好我们要知道这个观点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的去自己推演一遍的时候,你就更容易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你的观点又是来自你的视角。你只有看到了对方看到的东西,才能按照他看到的推演中他的观点。只是一个单纯的观点,很难让人直接接受,在没有知道成因的时候。
还有在看一些人的经历后,我更加会接受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这个现实。虽然我一直的观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但这只是局限于人格。我们是平等的人,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每个人在体质上,智商上,先天的资质,还包括后天所能拥有的资源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现实,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你所有的努力都是要建立在接受这个现实的基础上。所以不同的人,我们并不具备可比性。你只能是跟自己比!
我们能做的只是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按照我们的想法,希望,去实现一些突破。看似我们实现的是对于环境的突破,但实际上我们实现的只是对于自己的突破。我虽然这辈子也不可能成为像李录一样的人,但他的经历和思想,还是可以帮助我实现一些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