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年度账单近期发布,网友们都会遭受每年灵魂拷问:“为啥我的账单如此寒酸?”
话说回来,从信用卡到花呗,预支消费、借钱消费的习惯已经慢慢普及开了。但这不是因为大家穷,是因为大家非常穷。
这种环境下,信贷这门生意发展得非常快,网络贷、消费贷甚至套路贷,总有一款适合你。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款非常好的信贷产品——
不好意思我瞎说的,这个号没几个读者,没人来做广告,放心看。
就像先贤优子所言,步子迈得太大,容易……网络贷发展很快,最终P2P大规模倒闭,平台老板们和投资者都被扯得不轻;但对于借款人来说,也不能奢望平台倒闭就不用还了,毕竟平台倒了公安局还在,经侦大队的同志们还在辛苦工作。
网络贷相对来说还稍微温情一点,套路贷可真正是无下限的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理论应用得炉火纯青。其实按国家规定,36%是年利率上限,超过了就是高利贷,不受国家保护。
中国古代也有利率上限政策。《周礼》中按离京城的远近,划分农业政策性信贷利率,最高20%;西汉时所谓“贪贾”放贷,年利率在三分之一,也就是33.3%;北宋时,要求富人出贷利率不能超过1倍, 100%。
当然,实际执行是另一回事,佃农向地主借债,利息低的两三倍,高的要赔个闺女,附带二尺红头绳。在西汉时候,就有一位猛人,放贷一年收了十倍于本金的利息,一跃成为地区首富。《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记载: “吴楚七国兵起时,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唯无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七国之乱的时候,汉联邦——以当时各王国政治军事均独立的权力来看,也就是个联邦——各诸侯国国君要借钱带兵出征,没一个放贷的敢借。这位无盐氏抓住机会,借出千金,要十倍利息,一年就赚到万金。
这根本不是信贷,也不是次级债,这是风投啊,而且是超级牛的风投,什么IDG软银红杉,没有排面的。
这笔信贷,风险确实很大。利息收不到、本金回不来的风险还在其次,最大的风险是,无论战争胜负,这位无盐氏都有生命危险。
如果战争打输了,钱自然是不用说了,万一胜利者追究下来,无盐氏给忠于西汉的王侯借钱,这是妥妥的跟吴王楚王他们过不去啊,一个放高利贷的,搅合进政治斗争了,这不是嫌自家坟地太空了吗?
从七国之乱最初的实力对比看,其它高利贷从业者不敢借是有原因的。单吴楚就各有至少二十万兵马,其它五国兵马之和不下于他们,而西汉朝廷只有不到三十万——八比三的票面实力对比,吓得汉景帝赶紧杀了晁错,希望能稳住七国。无盐氏这时候敢借钱,根本无法说明是他战略眼光高超,只能说明邓宁和马克思的正确:“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而如果战争打赢了,无盐氏恐怕大概率也没什么好下场。
大家印象里,自古以来官员是没法跟老百姓好好说话的,更何况是士农工商里最末流的商人中最让人不齿的高利贷商人。
官员跟人讲话,想象中大概也就是两幅面孔,对上位者的畏惧恭敬和下位者的威凌欺压,谈话前先评估一下对方是哪一类,然后决定自己的态度。打了胜仗的各国君,回不回长安还不知道,即便回来,看见这么个债主和一大笔债务,最妙的是这个债主在政治地位和权利实力方面比他们差了十万八千里,所谓“身怀利刃,杀心自起”,刚出征回来,兵是现成的兵,为了消债杀个放高利贷的,再收集一下他民怨沸腾的证据让人往朝廷一报、往民间一散布,结局自然皆大欢喜。即便不杀你,只是不还钱当老赖,你能怎么办?是找汉景帝要钱,还是去报人行征信?
要知道,汉景帝也不是什么善茬,七国之乱导火线就是他跟吴王的太子下棋,对方跟他争执棋局、态度不恭敬,被他用棋盘打死的。
在这种情况下,无盐氏毅然决然地抓住机会,借出了巨款,成功收回利息,成了关中首富——现在的关中首富或许大家印象里只是偏远地区的煤老板的形象,那个年代关中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上深联合体,这个首富是真的富。
这说明什么?
也许是无盐氏这个可疑的名字背后,是西汉皇室或者朝廷,或者干脆就是汉景帝的操控账户,根本不怕诸侯赖账。但一者太史公所处年代离七国之乱不远,平定七国之乱那年离司马迁出生只差10年;这种情况下,也曾为官的司马迁肯定能掌握实际情况,而以他的风骨没有这么写,只能说这个无盐氏确实没问题。另一方面,景帝当时被七国逼得一脑门子汗,慌不择路地杀了晁错想要和平,难以相信他会对还支持朝廷、忠于他的各诸侯狠宰一刀,在带兵出征的事情上把人家当韭菜割一茬——这不是拿自己的皇位开玩笑吗?
只能说明,当时的信用环境和商业环境,确实好。这个环境,让无盐氏觉得除了战争失败的风险,不用考虑其他的内在风险因素;这个环境,让诸侯也并没有赖账的余地。即便以汉景帝可疑的性格,他的治下也不容许发生这样的赖账行为。
单从无盐氏风投成功的事情看,文景之治确实不负盛世之名,比康乾盛世这种强吹出来、要求人安心当奴隶的盛世强多了。
中国古代,对商人这个四民之末的群体,有时候还是比较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