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就是思维的区别
[1] 说明
分享写比较好的思维方式,成为逻辑控。
一、做决策
- 1、沃伦·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系统(Two-List System)
有这么一个故事:巴菲特让他的私人飞行员Flint写下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
让后将其分成2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外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
巴菲特问他:“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他回答到:“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着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时间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Flint,你搞错了,那些你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去避免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上面。”
这就是沃伦·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系统,将要做的事情列为一个清单,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另一部分是次重要的,然后开始着手实现非常重要的目标,尽全力去避免次重要的目标。
(1) 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当有了具体的目标,你才能反复地推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在每天早上睁眼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围绕什么东西优化和努力。我听过的另外的应该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将开放式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而“什么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
,对于个人或是企业都是如此。
(2)专注力很有力量
在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如果有太多的目标,那么很可能哪个都无法完成。尽管”专注“和“聚焦”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人提及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准确地地辨识自己的欲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人,还是少数人。
(3) 比起 “有所为 ”,“有所而不为”可能更关键
这可能和芒格说的“Invert,always invert”有相通之处。没有被选中的那20个目标,其实也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有意义的,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种理由去在那些目标上花时间。但它们才是慢慢消耗掉时间,转移你的注意力,又不能真正产出成果的事情,这种目标比看起来明显就很愚蠢的东西更加危险。
2、10 ---> 10 ---> 10原则
我们大多数人做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个问题:不考虑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
。这是,可以根据10 ---> 10 ---> 10原则
来考虑所做的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个原则是:
---这个决策在10分钟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决策在10个月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决策在10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做决策时如果能践行10 ---> 10 ---> 10原则
,有助于在决策时免受感性因素的影响,迫使你考虑到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3、忽略结果(不根据结果判断决策的正确与否)
做决策时,不要通过结果来判断所做的决策是否正确。好的结果不一定是因为你做了正确的决策,而坏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因为你做了错误的决策,这是因为“归因偏差”的存在。不管事情进展是否顺利,都不要影响自己的决策。4、正确与非共识
每个人每天都会做很多决策,而这些决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你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你做的所有这些决策的质量。
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因为共识通常是错误的。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视角,不与共识为伍,而是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要想获得指数级增长成果,必须要做到既不要循规蹈矩,还要做出正确的决策。5、「3」的法则
当你试图说服一个比较资深的人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给出3个原因。不是两个,也不是4个,而正正好好给出3个原因。
2、结构化思维
- 结构化思维的内容简单来说,
就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某种结构,把它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它的实质是,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的一种思路是,把最顶端你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解决问题的不同方面,再将这些方面进行二次分解,形成若干个组成这些方面的原因。当然,如果问题不够细致,你也可以再分解成若干部分。
- 一个完整的结构化思维过程应该是一个
论-证-类-比
的过程。
我们先来说论,论的意思就是结论,它是结构化思维思考的起点。结论,事实和理由,是在一段无序的信息中,容易混淆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讲,假如你是X司的CEO,有一天,你的下属来和你汇报工作:X总,目前我司的总用户量和流量逐季上升,但几个商业版块的收益却在下降,因为知识付费盗版市场太猖獗,所以,用户纷纷都去买盗版的课程和电子书,让我们很吃不消。这里肉眼可见的理由是在因为
后面,而在此之前的话,显然是结论。结论和理由是主观的东西,可能会错,但事实却是一定正确的。在要开始一段结构化思维之前,我们先要学会的是,甄别信息中哪些是结论。把结论作为最顶层的观点或者说中心思想,一步步向下一级推演。
证的目的是为了判定结论的真实性与否,一般来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是否有客观事实来支撑主观得出的结论和理由;二是,事实,理由和结论三者之间,能否有完整的论证关系。
比如上文说的那个栗子,结论是:商业版块的收益在下降,理由是:知识付费盗版市场猖獗,这二者之间下属并没有告诉你可支撑起的逻辑关系。比方说另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同样是面临着盗版市场猖獗的问题,假使它的商业收益是在稳步上升的,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错误的信息。结构化思维要求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能推演出下一个层次的理由,直到最后得出的是事实为止。
而类的存在,则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整理和记忆。举个栗子,你是某明星的铁粉,你准备跟你的朋友介绍这位明星的影视作品。第一种方式是直接报菜名:我们家爱豆拍过吧啦吧啦...第二种方式是分类阐述,我们家爱豆拍过很多电影和电视剧的,比如说喜剧有XX和XX,院线电影有XX和最近上映的XX,哦对,他也拍了几部都市片,比如XX。相信我,你用第二种方式去记一记,效果肯定比第一种好很多,这就是典型的要素分类法。麦肯锡提出的MECE的五种分类法
包括:二分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和矩阵法
,就是对不同信息进行分类,以便思考的一种方法。
最后是比,比的目的是为了清晰的表达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信息,它常用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归纳的重点在于,找出信息背后的共性。具体可以分为属性的共性
和结果的共性
。比如你要去面试一个新媒体运营岗位,你要让HR相信你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和他介绍你做过多少份工作,这些工作的内容是什么,而是告诉他你所做的这些工作,和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要求,存在什么共性,给对方一个完整有意义的结论信息。演绎法则是一种倒退的过程——你可以罗列新媒体运营最高岗位的一些要求,然后再分析这些要求产生的原因,需要哪些素质,最后再去举例自己做过什么事符合这些要求,得出结论:我满足你们的条件,选我,我最甜。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适用于多种情境和场合下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真正掌握,并且熟练运用到实践中,毫无疑问,可以让你多出一双理性看待世界的眼睛。
3、批判性思维
-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让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既不照单全收,也不凭自己的感觉去主观臆测,而是根据已有的信息,找到客观的事实依据,经过独立思考去做判断。人是感情的动物,当我们看到那些较能煽动情绪的信息的时候,很容易被感性控制,而批判性思维则是要我们学会理性,这里且介绍批判性思维最基础的一个知识点,就是:
分清事实和观点
。
苦瓜是苦的,这是事实,苦瓜比西瓜好吃,这是观点,我爱吃苦瓜,这是事实..也是观点。简单的说,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观点是个人主观的看法,事实和观点,有时又能同时存在。
那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呢?因为这是讨论和思考问题的前提,如果你连事实观点都木有分清,很可能出现的状况是,A把这个当事实讨论,B把这个当观点讨论,你俩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
事实和观点最大的特征是,事实存在真假,观点不存在真假,只有赞同和反对之说。区分事实和观点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具备可被证明性。
举个栗子,我今天下午和朋友见面,他问我中午吃了什么,我说,我吃了苦瓜,苦瓜是苦的。这句话在这种语境下,不是事实,是观点。原因在于,我的感受,我的朋友无法分辨,我认为是苦的,不具备可证明性。
那这句话怎样是事实呢?要满足的前提是,讨论时,明确对“苦”对定义,什么程度算“苦”?大家是否认同?大部分人都认同这个标准,它具备可证明性,则是事实。就像一盘辣椒炒肉,湖南人说这一点也不辣,XX人说辣的要死,真伪不具备可证明性,永远都是观点之争。
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也可能无心之失),总喜欢将观点包装成事实,或是在一堆事实里夹杂着某些观点,给人造成误区。比如,你的室友看不惯你,你最近又沉迷游戏,他找了个机会要好好损你,“你最近每天晚上玩手游都玩到一两点呦,这样长期熬夜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猥琐,也难怪你的女神不喜欢你。”这段话很明显..玩手游是事实,会不会变得猥琐后面,显然是观点。
你听了是不是很生气?如果他再长着一副欠揍的脸,你肯定恨不得揍他打一顿。但是如果换个场景,你这次考试拿了奖学金,你的室友告诉你,“XX最近学习真是努力呢,每天都奋斗到两三点,如果把这股劲用在撩妹上,你的女神肯定会答应你。”你是不是就很开心了?然而这两套话术的逻辑都是一样的,说完事实以后,再讲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没有。只是好听的话,我们更喜欢听,难听的话,我们比较反感罢了。而如果你没有批判性思维,很可能就分不清这些信息背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被赞扬所迷惑,被挑拨所激怒。
这还是浅层的,像公众号那些疯转的谣言,什么这个和那个不能一块吃,分析的头头是道的,那么多人信,最主要的还是,很多人分不清哪句是事实,哪句是观点,在一堆包装成事实的观点或者夹杂在事实中的观点面前,弄晕了。批判性思维教我们的是,形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这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不被轻易带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不同领域里,发现更多思维的灵感。
4、塞利格曼效应。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狗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狗被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设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但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这些狗会在挣扎一段时间仍然逃脱不出笼子后选择放弃。随后,再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一端有电击而一端没有,隔板并不高,但是尝试过电击的狗并没有选择尝试逃脱到安全的另一边。与之对应的是对照组的狗,那些没有经过第一道实验程序的狗,很轻松地就跳到了笼子的另一端。
接着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实验,对狗先进行“逃脱电击训练”,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再进行如上实验。实验发现,那些有过成功逃脱经验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绝望中。而那些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躲避电击组的狗,大多都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现象」
。
它们主要表现在动机缺陷,情绪缺陷和认知缺陷
。动机缺陷:狗已经学会跳起来躲避电击,但它们丧失了继续努力躲避电击的动机。情绪缺陷
:狗显得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认知缺陷
:即使把狗们放到一个很容易回避电击的情境里,它们也不会再尝试躲避。后来也有学者采用许多其他动物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人..其实差不多的。那些长期经历失败,在童年中有过诸多不愉快经历的人,往往会被沉锚效应所影响,第一直觉告诉自己掌控不了局面,容易陷入在沮丧的状态之中。而那些有过成功体验,自小就养成了优秀习惯的人,也更具备对付各种磨难和挫折的应变能力。
塞利格曼效应
带给我的思考是,你完成了某个阶段性的任务,给自己一些反馈,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好,一场具有仪式感的旅行也罢,接着再去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你会变得更自信。相反,在一条看不到边际的长路上漫漫游走,不去接收任何信号,没有多少人能够单凭毅力走下去。
一个人做任何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都是需要去给自己正向反馈的。
大多数能为一个目标不断坚持努力的人,通常并非是在意志力层面上有过人之处,而是懂得如何去切割分解任务,在适当的时机给自己一些信号来“鼓励和相信自己”。这也是关于坚持的小秘密。
5、结构化思维框架(很重要,条理清晰全靠它)
简单来说,就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把东西装进对应的框架里。比如:75849616352这串数字给你3秒能记住吗?12345566789换成这串呢3秒就能记住了,叙述给别人,也更容易听懂。人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信息,这里顺序就是框架。
你有没有在汇报工作时,满脑子的观点,但是说出来就语无伦次或者断断续续的时候?面试的时候,自我介绍,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总之结构化思维用处极多,不论是叙述,还是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甚至是直接用思维结构作为写作文章大纲,我收集了几个较常用的结构放在下面,更多的最好是自己平时多留意,根据需要改进成适合自己的结构。
一.5W+1H5W+1H
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1、对象 (What)——什么事情公司生产什么产品?车间生产什么零配件?为什么要生产这个产品?能不能生产别的?我到底应该生产什么?例如:如果这个产品不挣钱,换个利润高点的好不好?
2、场所 (Where)——什么地点生产是在哪里干的?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地方干?换个地方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干?这是选择工作场所应该考虑的。
3、时间和程序 (When)——什么时候例如这个工序或者零部件是在什么时候干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干?能不能在其他时候干?把后工序提到前面行不行?到底应该在什么时间干?
4、人员 (Who)——责任人这个事情是谁在干?为什么要让他干?如果他既不负责任,脾气又很大,是不是可以换个人?有时候换一个人,整个生产就有起色了。
5、为什么(Why)——原因为什么采用这个技术参数?为什么不能有变动?为什么不能使用?为什么变成红色?为什么要做成这个形状?为什么采用机器代替人力?为什么非做不可?!
6、方式 (How)——如何手段也就是工艺方法,例如,我们是怎样干的?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干?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干?到底应该怎么干?有时候方法一改,全局就会改变。
- 二.SWOT分析法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三、STAR法则(面试介绍中比较常用)
- STAR法则,即为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缩写,具体含义是:
Situation: 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Task: 你是如何明确你的任务的
Action: 针对这样的情况分析,你采用了什么行动方式
Result: 结果怎样,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学习到了什么
简而言之,STAR法则,就是一种讲述自己故事的的方式,或者说,是一个清晰、条理的作文模板。不管是什么,合理熟练运用此法则,可以轻松的对面试官描述事物的逻辑方式,表现出自己分析阐述问题的清晰性、条理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