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来整理《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课题分离”的内容。这是我上周特别有感悟的部分,因为我当时刚经历一段情绪。别人总说负面的话,让我好不容易积累的正面思维被破坏。所以总想争吵,希望对方立刻改变。但是事与愿违,吵得很厉害,而且被别人带偏了。
从上周整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争吵很容易陷入权力之争,争夺话语权,是没有意义的。但如何能引导别人,改善自己身边的环境呢?“课题分离”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我整理了“课题分离”的三个步骤:
1.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离的原则是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2.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3.守护:了解情况,准备给予帮助。这一点是在不干涉别人的前提下,能为别人做的唯一的积极的事情了。他人不求助时不可指手画脚。
我们总想通过自己对环境、对其他人有影响,这或许体现了我们人生的价值,也或许能从心理上更便捷地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正确的姿态确是守护,“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特别是对孩子,正如书中所言,“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是否想要真诚地找父母商量,或者能不能从平时开始就建立起那种信赖关系”。守护是一种信赖,一种支持,是一种阿德勒所提倡的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中,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体现,并充分交换以实现共同进步。
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正如我之前遇到的问题,我之前希望对方立刻改变,用言语来强迫,得到的立刻就是强烈的反作用,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说话要顺着别人说的道理。
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只能由他们自己心中的爱来牵引其完成,就算他们有所改变,那也与你无关,而是他们自己的修行。不去臆想别人的人生,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到别人经历过的甜蜜,和忧伤,也无法想象当前的生活在他们的人生中是怎样的阶段和境地,以及他们自己会如何理解。一花一世界,我们所有人何尝不是在不同的思想世界上,难以触碰,所以难得的是交融,理解与支持。哪怕你一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哪怕他不是你人生的知己,那又何妨去试图感受她,欣赏她,宽慰她呢?而不是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正确的人,去指导别人。最近在听蒋勋讲《红楼梦》,真的感觉宝玉是在守护每一个人,包容每一个人,他的生活才是一个花园,而他是用雨露来浇灌的园丁。
最后总结一下,在人生的需要承担责任的课题上,我们要与别人分离,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但要守护,即了解情况,准备给予帮助。希望能是温柔而坚定的“课题分离”,分离不是决绝,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