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5 惊蛰 武汉
01. 生命需要精神滋养
在家圈禁这段时间,孙俪的又一部电视火了。
《安家》前几集,看的时候只觉孙俪的皮肤不在状态,查了查她的出生年月,三十大几的人了,毕竟年龄到了。
可是,旦姐错了。
她的穿着状态是为了凸显角色“房四井”,房家第四个出生后就要仍在井里的女儿。
又是一部女主出身重男轻女家庭的电视剧,前有《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现在有房似锦。
房似锦的原生家庭不可谓不糟,生下来被父母抛弃,自小被姊妹母亲追打。每次被母亲和姊妹追打,一跑就能跑出去十几里。
幸好,这样的环境里房似锦有爷爷。房似锦的生命营养,大部分来源于幼年时爷爷对她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滋养。
人,无论男女,除去生存必备的物质需求,还需要爱的滋养,这两方面到位了,才能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个体。
02.长者的自醒
成年后,面对原生家庭的财务勒索,房似锦一次次妥协。母亲潘贵雨变本加厉,打着母亲的口号,对房似锦进行道德绑架,令其难堪。
为人父母至此,不可谓不愚昧,不可谓不恶劣。用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
鲁迅先生早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为觉醒者(只要父子双方无异议,可以不觉醒)讲明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早的有孔融也提出:父与子不过是情欲发耳的关系。
大多数人不会冷静如上述两位看待父子关系,作为长者,子女成年后,把他们看成独立个体,只单单这一点,做得到的中国父母也不多。
大多数父母习惯地掌控着,仿佛不对自己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就不是正常的家庭关系。几代人一家子吵闹着,纠缠着,就如互相往对方身上抹泥巴,一直到双方身上的泥巴一样多,一样看不见自己,看不见对方,看不见前路,这样双方才互相看得顺眼,至此才罢手。
旦姐见过这样一位长辈:独自一人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家。有了孙子辈,儿女要上班,她接着抚养孙子,等到孙子长大到能生活自理的年龄,她主动提出一个人去外面租房子住,理由是不干涉子女生活,互相自在。
对于这位长辈,旦姐是服气的,希望等到子女成家后,旦姐也如同她一样潇洒。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自勉: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着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幅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
03.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
如果不是在封城期间,旦姐看到这样的宣传语是没有兴趣了解电影的,原因是太过荒诞。极为可能是商家的噱头,这个电影叫做《何以为家》。看完整个电影,旦姐并没有觉得这样的宣传有半点不好。
《何以为家》根据一家真实的叙利亚难民的生活改变,这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叫赞恩,他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妹妹,在适龄的年纪,父母没有让他去上学,而是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拖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轮车到处奔波,搬运沉重的货物,还要替父母照顾家里的妹妹们。父亲整日在家里抽烟喝酒睡觉,母亲周而复始地不停怀孕生育。
家庭的重担,生活的苦难,全部落在一个十二岁小男孩稚嫩的肩上!
起诉父母,而且还是以这样的理由,即使放在成年人这里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重重苦难让他对父母不报任何奢望,将父母告上法庭,要求他们不要再继续生孩子了。
当然,他们的父母并没有觉得自己错到哪里。
影片最终的结局延续到真实世界中,赞恩一家后来获得了联合国的资助,他和妹妹们入了学,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04.突围的个体
前几年,网络上有一个指责父母的小组,他们声称父母皆祸害。房似锦的父母,赞恩的父母,他们不但不觉得自己有错,面对指责,他们还觉得委屈和羞辱。
幼年的生命缺少精神滋养,家中的长者谈不上自醒。房似锦和赞恩,这样的个体从泥淖般的家庭中突围出来,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没有和原生家庭一起沉沦,究竟是怎样的动力?点燃他们燎原之火最初的火星是什么?
自我觉醒,自我拯救,自我建造精神家园。
三个自我,成年人都很明白。网络发达到今天,任何一个成年人想自学,很容易获取资料,补上自身短板。
有句话说: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望向熙熙攘攘的人群,各有各的破洞,各有各的执拗。
余生,我们研修技能,修补自己,做好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