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价值除了就事论事带给我们某种技艺上的长进,更在于它的普世性,能够穿透技术表面,关涉到做人做事的本真道理。
1、目标——时刻清楚为何而“记”?
这本书的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这个问题:对于一份笔记,我们在写作之处就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为了来日之需所作。
因此,为了让未来的自己看懂,怎么样简便又完整地做出一份可供以后参考的笔记是最为重要的。也正是在这个目标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的东西。
其实,何止笔记,我们眼下的做的每一件事岂不都是为了将来。现在写笔记要想着让未来的自己好读些,现在做的努力也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好过些。
2、认同——如何做有意义的事?
作者在强烈推荐为每一次笔记标注具体时期的时候提到,有的人可能会对此产生疑问,说“这样就行了?”他肯定地表示,是的,就是这么容易,就是这样简单。
这里面透露出的一个重要观念是,我们完成一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实在做事之初就以埋下伏笔——一件事最终有没有意义、能否让实施者充满成就感,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怎样看待它。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好些时候,会有那么一些事情,我们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开会,然后做记录。那种经常持续整个早上或者下午的会议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灰暗,我不知道自己每天像台录音机加打字机一样有什么意义,只觉得浪费时间,痛苦不堪…但等成长一些回头去看时才领悟,其实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在困难中认同自己所做的事,并从中寻找趣味、创造机会,意义自在其中。反之,如果总是带着排斥的心理去处理任务,结果只能让自己难堪。事情做不好,更谈不上从中学习、收获、成长。
3、技巧——怎样在散步时做笔记?
高晓松在讲制作唱片的那期《晓说》里提到,他作为制片人,在接下一名歌手的唱片制作工作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歌手。怎样了解?最常用的当然是跟歌手聊天,面对面心连心地掌握其所思所想。但他讲,也有那样一些人,他们不善于对话,又或者是安排不出日程来喝酒谈天说地的,那么他会让这个歌手去拍照,看对方的摄影作品来了解这个人。因为,照片即是一种作品,而作品必然包含思想。
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一个建议,他认为我们时刻都可能有灵感迸发,这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却是隐性的。就后者而言,它也许只是你一瞬间的念头,很容易消逝不见。但假如能在平时散步的时候随手拍下照片,由于那些照片里包含着各种拍摄当下的所见所闻所思,因此当之后再看时,其实是一次自己和自己的思想碰撞与交流,火花与灵感,或许正在其中。
4、观念——选好题目、用对方法、盘活旧知!
如果你已经知道并且在日常笔记里熟练应用着“?”、“→”、“○”这样一些符号,那么看到这也是作者手把手传授的笔记诀窍时可能会没那么惊喜,而教你怎样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回头率高的题目,将会是这本书最大的干货之一。总结一下,共有三大类共七种常见方案:
第一类:抛砖引玉型(即,抛出问题引发兴趣)
a.为什么……?
b.你知道……?
c.……真的……?
第二类:简洁有力型
d.数字化
e.XX力
第三类:逻辑短语型
f.只有……知道……
g.虽然……但是……
在以上智慧标题的引导下,作者随即指出,这一命名方式不仅适用于写作,而且在演讲中也非常好用。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演讲笔记要模仿书籍标题进行创造,引发听众兴趣。其次注意画面中只提一行笔记,边看画面边讲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时刻谨记与听众处于同一立场上解决问题。
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想法似曾相识,这也可以说是阅读的常见感受。但正如书中所说,“所谓创意,不过就是既有要素的重新拼凑组合而已。”我们自己读书、写作、思考等等,很多时候也正是将那些旧知盘活、整合、再利用的过程。
总结一下,目标是基础,认同是核心,摆正观念,用好技巧,这是做好笔记的方法论,同样也是做好事情需要实践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