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绝大多数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有个说法:
所谓的幸福感就是自己的收入永远比妹夫的收入高20%。
关于比较——比较是相对的,但是相对永远没有尽头。
由此,我们可以轻松的想象,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的人来所,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一些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有人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权力更大,收入更高。
很多时候比较就是一个坑,大坑,在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所以我们要选择无需比较即可获得幸福和快乐。
然而,比较是就是很现实的,比较是就是很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陷阱我们没有办法不掉进去,掉进去了再爬出来,才是真正的猛士。
那些被量化的数字是最无法忽视的。
我们在上期就已经统计出来,大部分同学订阅后都没有打开来看,留言的更是少之又少,能持续留言的就微乎其微了。
有了这些可以被量化的客观数字,我们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我们能够实事求是的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自己。
这是一个很不幸的事实:
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的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倒也还好,比不过很痛苦,那就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个真真切切落到自己头上的不幸。体育赛事上经常有银牌得主几十年努力依然没有都过金牌得主的情况,你不妨想象一下此时银牌得主的心情,在想象如果换成是自己,一路上听到的那些好心人的安慰,是不是犹如千刀万剐般的折磨。
在某个维度上死磕(某个维度),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一个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想想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其实很容易理解: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线。生活中有很多精准而不被大多数人刻意去理解的比喻,比如“一根筋”,就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比喻。
有时候知识转换一下角度,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突破口。
比如“维度”知识线性代数里面的一个基础概念,但是如果把它跟我们的能力做一个类比,或许就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不论是生活还是写作,我时不时都会拿出已经掌握的概念,看看是否还能用在其他领域,很多时候,一个领域的问题可能需要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够解决。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少数人是领先,省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后。想清楚这个事实以后,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残忍的,因为还有更残忍的:很多时候,即便当了第一又能怎么样?
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全球的奥运冠军们就给了我们一个观察顶尖选手的处境的机会。
32年前的金牌得主们今天人们还记得多少呢?
估计大部分人都只会记得李宁,郎平。省下的呢?
为什么最终是李宁和郎平看起来(事实上可能也是)更成功呢?并且还不仅仅是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也许有很多种解释,但结合我们今天的讨论,以下的解释应该足够站得住脚: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另外再开拓了一个或多个维度。
今年特别火的黄子韬,还有一众娱乐明星,草根名人。为什么他们能在社会上燃起热点?
娱乐明星黄子韬,娱乐明星韩雪,8090年代红极一时的黄家驹,体育明星是这样,社会名人也都是这样,能够摆脱平庸的绝大多数名人,都是有多个维度技能,有多个维度竞争力的!
一个维度上最多100分,两个维度上,各自50分面积也是2500了,三个维度各自50分呢?注意,这些数字只是意像,并不代表事实,但足够说明事实。
这就是为什么中学老师总是感慨:为什么当初成绩平平的通常都比较有出出息。
我们之所以感慨就是因为没有想到,之所以没有想到,是因为当初他们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维度。
一个人其实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因为当初在校的时候只有成绩这个维度,所以他们没有想过,自己的团队还可以增加其他成员。
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部经理,学习了概率统计,就多了一个数据分析师。
这就是应试教育最坑人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还原这个世界原有的样子,甚至没有告诉那些成绩平平的人,可以用多维竞争获得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鼓励周围人学习新知识的原因,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我知道多一点鼓励,从单一维度思维的坑中跳出来的人就会多一些。
我从来都不是各方面很优秀的人,我从来都不是小时候参加个数学竞赛获得个大奖之类的事情,越老就越明白那其实跟没什么用,有多少人还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吗?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个事,我确实用了很多年,而且越来越擅长这么做。
当年在新东方的时候,比我发音漂亮的老师多了去了我也就20分,比我学历高的老师多了去了,我也就20分,词汇量大的比我多了去了,我也就20分,甚至我长得都比他们大部分人丑,也就20分,
不过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他们都是单维度竞争的,比英语专业,我呢差一点,只能用:
1,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并不一定代表水平,
2,用大量的统筹方法论帮助学生提高效率,
3,用更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别的老师可能专业上90分,而我三个维度作战,每个维度20分,最终也能乘出个8000分(意象),于是常年获得学生评价第一。
当然我也有得分很高的维度,我知道如何有效的传递任何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这个维度上,我至少给自己95分。
写单词书的时候也一样,人家知识罗列词汇,然后从词典里拷贝粘贴释义,我呢用数字统计支持我的选词,用程序帮我选择选重复的例句——又是三个维度。于是,这么多年同品类里,累计销量第一。
其实,这种多维度的技巧可以运用的地方很多。
比如你想要背单词,那就不要只看着背,而是边看边读边写,一个维度换成三个维度,效果不说翻三番,也至少比在哪里眼巴巴的看好很多。
再比如,你需要跟别人解释问题的时候,运用的维度越多,别人能理解的概率也及越大。
在(付费就是捡便宜)中我说过,为了让老婆理解“注意力最宝贵”,我可是花了不少功夫,从各个维度跟他解释各种理由,多到可以出一本书。
所以只要你细心,其实很多事情都可以从多维度入手从而发挥巨大作用。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插播能影响你一生的几句话:
我们每天握着手机,接受最新的资讯,八卦,新闻,热点,事件,仔细想想:
那真的跟你有关,对你有用吗?
真的是你自己主动去看的吗?
仔细想过之后,答案肯定会让你脊背发凉,惊出一身冷汗:
这几天,几周,几月,甚至一两年以来,在手机上刷朋友圈,看明星,追热点,看视频,用手机干的绝大部分事情,都跟我无关……真正惊出一身冷汗的是:
真不是我自己主动去点的,根本不用思考就拿起手机,不知道为什么就点新闻,视频,不知道为什么就刷到半夜……偶尔回过神来,甚至不知道手指在屏幕上点那几个微信红点是为什么,好像被控制一样……
反应过来了吗?
绝大多数人每天忙着在做的事情实际上没有意义,甚至都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是被人为控制的。
那些爆文,视频,不是你自己要点进去的,是设计者设计出的标签,关键词,人物,事件等等的组合让你不得不点进去……让很多跟你一样的人点进去,然后……看清楚了 :
然后把你们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免费收集起来卖掉——广告收入。
那,什么才有意义?
刚才我说了:你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为什么是最宝贵的?仔细想想这句话:
你未来所能拥有的一切,都是你注意力和时间的积累。
翻译一下:
你想要的一切:财富,房,车,名誉,地位,梦想……只能用你的注意力和时间去换。
时间本质上不属于我们,它游离在我们身体之外,不论我们做什么它都会自顾自流逝,但注意力是我们可以主观控制的。
再加上这句:
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那么,
你还打算继续在热点,新闻,视频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让人收割自己最宝贵的财富然后卖掉吗?
你还不赶快关注微信公众号《怎样让自己更值钱》,把注意力放在跟我们一起学习成长行动,直至配得上自己要想的东西?
下集……
▲▲▲
2011年,当比特比这个东西被我看到的时候,某种意义上,这个机会对我来说也是多维度低分乘出高分的结果,懂一点互联网,懂一点编程,懂一点英语,懂一点金融,懂一点心理学,虽然在任何一个维度上我都不算杰出,可偏偏都还凑合,于是硬生生搞出了个“诡异的竞争力”。
这种策略我是屡试不爽,再比如说《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专栏不可能只是一个年收费的栏目,我不可能只是一个写手,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作家,我没有最好的文笔,我之所以开干了,是因为我肯定已经想出了很多个维度,至于是哪些维度,(起码是我自己能做好,起码不差的)你不妨猜一猜。
乔布斯的成功也是这一策略的践行结果,当极客们还在痴迷各种技术参数时,乔布斯就给个人电脑加上了一个别人没有甚至不可能的维度,艺术设计,时间越久,这个维度带来的竞争力也就越大。
事实也证明:
跨界的成本越大,越有可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今天在技术上,能和苹果比拼的公司可能不少,但加上艺术这个维度,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任何对手。
由于跨界成本比较大,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甩掉了大部分竞争者,接下来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做好该做的事情。
所以在学习这件事上不要太局限,我个人就经常找一些看似无关的领域去学习,因为我知道,这些知识一旦用上了,带来的收获也是巨大的。
跨界是这些年才流行开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最终都会深谙此种道理:
每一次跨界,都是给自己增加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成功,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的,绝对不可能只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而已。这种策略,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就很自然很简单,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到底出在哪?差距咋这么大?
很多流行的概念我个人并不当回事,比如跨出舒适区这个说法,这东西在我眼里,都是隔靴捞痒,没有太多指导意义的理论。你想想看,大多数人不肯跨出舒适区,只是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种策略而已,连知道都没有,能别提知道这策略的好处了,所以才就那样呆着。倘若真有什么舒适区存在的话,对于我这类明白此种道理的人来说,不跨出去才不舒服,谁拦着我我跟他急,或者干脆就是跨进去才是我的舒适区。
所以,像我们这种人,
如果有跨界的机会就一定要一把抓住,不能让他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莫,就像刮风下雨,只不过是自然现象而已。
▲▲▲
不过在这个简单的方法论里,还是有很重要的窍门的,
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也可以理解成:凡是都有成本。
就比如你赚钱的时候,生活必须开支就是你的成本,如果你赚的钱不够生活必须开支,你在这个技能上的分数就是负分。(可以滚粗了)
比如你赖以生存的维度不够突出,无法满足你生活所需的基础成本,那你在这个维度上就是负分,这样其他维度不论有什么成绩,结果乘出来的不管是面积还是体积,都是负的。
这就好比如果连基本的生活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视作不务正业。
其实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出一个最高分,每个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如果暂时还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应该专心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有某个维度足够优秀,那就不要沉浸在已有的成绩里,不妨换个维度突破自己的局限。
▲▲▲
思考与行动:
以你对我的了解,你觉得我会从那几个维度上设计和打造这个专栏的竞争力,在每个维度上,我大概能大多少分?
认真琢磨一下,在赚钱方面,你的那一个技能可以比下80%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围绕它打造多少个维度?以便打造出一个他人无法招架的竞争力。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从过往的经历,他人的经历,书本中的阅读,你所了解的过往,找出运用这种策略的方法论或者实例。
为了在某个维度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你打算花费多少时间,注意力,金钱?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获得高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你最早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行动,错过了多久?
如果你能围绕某个维度,某个技能展开多个维度,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成本究竟是多少?在每个维度上你要超过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