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希望的书店

松浦弥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书店】中有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讨论。里面讲到(概括如下):

以前只要见到不错的书,一定会当场买下来。经营书店后学到的经验是,只要记下相关资料,把那家书店店名和联络方式记下来,之后再下订单即可。同时告诉店家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书,或是在找什么样的书,他们会更容易记住你。之后不管是用信件还是用电话联络,他们都能马上辨认出你。

里面提到的“向书店订购书籍”我只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看到过。海莲在纽约的小家里一时兴起给伦敦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寄出的信件兼订阅单,开启了与该书店长达二十年的友谊。那个时候,书店还是发声方,店员的一大重要工作便是去往各地搜罗书籍,而所选书籍便代表了书店的气质。

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妙事。各种书店所摆放的书籍都大同小异,为了生存,要先保证的就是“全”,其次再在推荐书目和书本分类上做文章。进入一家书店,装修风格与所贩周边成了最大的与别家区分的特征,然后便是是否有咖啡馆。个人不能向书店订书,与书店的羁绊体现在一张能打折的会员卡上。店员不会认识你,更不知道你的品味是什么。在商业洪流的包裹下,书店附着上越来越多的“其他”。

爱书之人选择的渠道多起来,从拥有海量数据的网上直接购买然后摆放上自己的书架。个人的书架就成为一个个独特的小书店。不过,这些书本们可能还是突破不了主流,在一堆堆爆款书籍中,在媒体推介的商品中,很难有反应次文化的书与虽古老但其中道理仍颠扑不破的书,被挖掘出来,被每一个买书的人知晓。

我喜爱书以书店的形式存在,为书店说过一句话:

去书店,去自由地付出真心。

看来也是受限的。

那什么是书店真正的自由?

书店们有贩卖独特“好书”的权利;书店背后的人都自有“好书”的独特标准;书本背后的机制,能提供给那些“存在即有价值”的“好书”一丝喘息的空间;每一个书店都能提供给我与“好书”邂逅的美好契机,由此我与书店建立起一种无可替代的羁绊。

很难吧。

但我所希望的书店应该是如此自由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夜晚梦里总有他的影子。
    紫陌帝君阅读 154评论 0 0
  • 拷问自己阅读 187评论 0 0
  • 2017.03.07 06:25醒 04:30醒了一次,自然醒,没有任何原因……醒来时候有点懵,搞不清自己究竟是...
    嫏嬛素素阅读 660评论 0 1
  • 跨年吗?看表演?看烟花?看演唱会?... 自由职业者的跨年,气氛没那么浓烈,貌似别人都很开心。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了!...
    Jeona阅读 14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