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馄饨这种面食,但名称各有不同。四川称为“抄手”,广东称为“云吞”,福建成为“扁肉”,江西称为“清汤”,湖北称为“包面”,新疆称为“曲曲”,而我们这儿在没有水饺之前,大家都管它叫水饺,后来有了水饺后,大家才改口称其为馄饨。
馄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汉代。西汉的《方言》中提到:“饼谓之饨”,视馄饨为饼的一种,若以汤水煮熟,则称“汤饼”,也就是现在的馄饨。
记得小的时候,奶奶老牙疼,半边脸肿得老大,嘴也张不开,没办法吃饭,奶奶就会拿个搪瓷缸子递给我,再给我两毛钱,叫我到家门口前面石头门那儿,下碗馄饨拿回家,每次都要叮咛:“小心点,别洒出来烫了,记住!叫阿姨多放点饺子汤!”“哎,知道啦!”我会一边应答着,一边快步地向石头门跑去。
石头门离我家不到100米,是我们当地最有名的国营饮食店,那时人们进城办事,都会到那儿去歇歇脚,要壶茶,买几个包子或者油条,或者下碗面,下碗馄饨,便坐在那里边吃边天南地北地聊天。
石头门家的油条很有名,又大又脆,买的人特别多,每天早晨都要排很长很长的队才能买到,而最出名、最难忘的还是石头门的馄饨,其特点是滑爽鲜嫩,汤水浓而不浊,店里专门有个下馄饨的灶台,灶台上有两个大铁罐,专门熬制猪骨头汤,旁边几口铁锅,用于下馄饨下面条。熬制猪骨头汤的铁罐,听说日夜不歇火,一年四季香气扑鼻,老远就勾的人口水直冒,那香味是浓烈的、细腻的,透着一股股农家气息。馄饨好吃与否,高汤很重要,往往是用鲜猪大骨大火烧开,撇去油沫,再用小火慢熬细炖而成,一碗好吃的馄饨,馄饨与汤仿若一体,稍稍咀嚼便可陪汤直入五脏六腑。
每次去买馄饨都要排队,先把搪瓷缸子递给阿姨排队,然后去后台买票,阿姨把瓷缸子放灶台上,并通知包馄饨的阿姨包馄饨,馄饨得是现包现烧才好吃,阿姨拿过包好的馄饨,打开锅盖,见水在锅中翻滚,就倒下包好的馄饨,盖上锅盖,并随手拿起搪瓷缸倒一点酱油,放一点盐、味精、猪油,再用手抓起一撮葱花放入缸内,打开铁罐盖,阿姨用铁勺搅拌骨头汤,挖出半勺高汤倒入瓷缸,再打开铁锅盖,只见馄饨己在锅中欢快地翻滚着跳跃着,阿姨用铁勺加入少许冷水,再煮沸开透,馄饨便熟了,捞起放入己配好汤料的瓷缸中,这时我会请阿姨再给我加一勺高汤。
当我兴冲冲地捧着馄饨回家时,奶奶早已在门口等着了,奶奶拿出两个碗,挖出一些馄饨递给我,一只青花瓷碗,一碗散着清新气息的汤,碗面上飘着几粒葱花、几缕香气,而那汤中或浮或沉的便是那诱人的馄饨。一口咬下去,皮就破了,一股汤就进入了嘴巴里,顿时觉得无比惬意。奶奶自己倒一些高汤在碗里慢慢呷,边呷边对我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喝点汤心里会好受些。”也是从那时起,我便与馄饨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成家了,有了女儿,我又牵着女儿的小手,带着她到石头门去吃馄饨,女儿也喜欢吃那馅有味、皮又薄的馄饨。小小馄饨伴随着我走过快乐的童年,又伴随我走过温馨幸福的中年,吃馄饨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回味、一种体验、一种情感…。
而如今,现在社会节奏加快,物价上涨,再想喝一碗如当年那样,骨汤费力熬炖,慢工细活做出的馄饨,已然不可得了。偶有遇见,那汤,那馄饨,那心情,都远没了当年的味道。cpc_ref�Ghttp://blog.163.com/zywen_1219.popo/blog/static/9092333200952035752375/:�stime��1:�tra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