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跟风看了几集《功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中国大地被外来侵略,焦土一片。中国人民被这侵略事件激起了民族的血性,凝成了一股绳,每一张黑色的脸庞上都闪烁着坚毅的目光。但与此同时,作为侵略方的日本,他们的人民日常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细雪,单看名字就感受到一片雪白。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这黑白两色的交辉相映,一时心里不知该作何感受。
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蒋勋说的那句,让文学回归到文学。但处于那个时代下,真的很难避免这样拿来比较——这大概就是细雪这本书被评价为反战文学的原因之一吧——如我一般思考的人看来不少呀。
细雪,讲述的是日本一个落魄的贵族家,最小的两个女儿的婚嫁历程故事。白描的手法细致地刻画了贵族家4个女儿的日常,为了婚嫁采取的一系列流程,似乎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场景都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照章办理就会引来嘲笑。
到目前为止,我大约只看了20%——上卷尚未读完——但是觉得很有趣。时代的背景和文化的冲击,让里面的很多行为在今天的我看起来,很是好奇。现在好像有点流行复古,回到过去那个年代、恢复过去的仪式感。倘若真的一切都按文章中所说做的话,那大约很多人又会觉得不耐烦了吧!
但是里面提到的很多人物的特点,甚至一场相亲的流程,都让我觉得很值得去写一写,如果单拎出来的话,大概可以写很多。
比如他们饮酒闲谈时聊起的一位家庭主妇,家用虽然不高,但是每个月拿到之后立刻就把钱放进不同的信封里:餐饮,旅行,母婴等等,用有限的金钱可以很好地打理家庭生活。甚至于每天要做的事情也都可以安排安排得井井有条,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陪客人喝茶,一边喂孩子吃饭,同一个时间完成三件事,每个人还都觉得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并不得觉得被轻视。
这样的女子即使放到今天也是丝毫不落伍,并且很值得我们效仿学习。她的时间安排,花销规划,真心做的很好。
再比如生活的仪式感,随便拎个例子:姐妹4人每年都要去京都一个固定的地方赏花,要在固定的地方拍照,要住固定的房间,要吃固定的食物——不如此就好像这个节日没有过一样,会遗憾不安——很抱歉我依然记不住各种名字。
我们现在都在讲说要重视生活仪式感,其实所谓仪式感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件固定的事情,很有些流程化的意思。如果真的要学习仪式感的话,这本书简直就可以奉为教科书了,最经典标准的莫过于相亲流程——不过今天就不赘述了。
后续不知剧情会如何开展,是否也会如这般细水长流?我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