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好神奇,忙了觉得累,闲了又嫌空虚无聊,总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好,总之,从来没有感觉到满意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这样说,在这个世界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是困扰的。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觉得开心。哎,我还是通过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取比较优势来获得满足感了,只要在这个世界存在,人与人的联系与比较就客观存在。我想起了一句话,我想“上天”~
细细想想,来到这个小城也有四个多月了,没有给家里寄回去多少钱去表示孝意,也没有给哥嫂买东西慰问,给妹妹也就买了吃穿用品。也是我每月就那么低微的收入所致吧,但是我不怎么花钱的,每月六七百就够了,还有一千多啊,钱都去哪儿了?
在这儿,可以领会另一种极致生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很闲,闲了,就要找些事情来做吧,我也就找了几本书来“看”,刚开始读了一本哲学书籍《存在与时间》,个人觉得内容艰涩难懂,看在钱的份上,看了有100多页吧,最后放弃了。我觉得是这本书的翻译部分做的不好,语句不通,也可能是真的是现在还没有能力去理解那么深奥的哲学问题吧。接着又读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学了一些概念,基金,股票,债券,汇率,边际效应,机会成本,阿罗不可能定理,凯恩斯, 哈耶克等等,读完后的那几天,不停地用经济学理论去理解人际间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读《Gone With The Wind》中文译为《飘》是认识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读了不久才发现自己很早之前就看过对应的电影了,只不过电影片名为《乱世佳人》,觉得乱世佳人这个译法使得作品的格局小了很多,不过确实有点小文艺。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基督山伯爵》这本书了,读了之后,想到两部影视作品,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另一部是《越狱》。治愈系列,给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无论生活带给我们的是误解还是迫害。当然,基督山伯爵更多部分讲的是复仇部分,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做坏人带来的被复仇就是其代价吧。看完《浮士德》带给我的是震撼,歌德花了60年才完成这部作品,浮士德对于生活的迷茫,理性与感性的斗争,与魔鬼的协议,最后上帝对他的救赎,都是对人生自身存在的探索。
前阵子看了 simple read 里面介绍的关于生与死的讨论的一本书《最好的告别》,是一个医生写的一本关于老人面对衰老与死亡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终究是要老去的。思考衰老与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有点向死而生的味道。之所以看也是因为触动了我曾经的回忆,大三的暑假,组织了一些朋友,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去了学校附近的敬老院看了看,哪种感受终身难忘。和老人们交流了一下,去敬老院的基本都是无子女赡养的老人,老人们很孤独,也很沉默,对于生活没有希望,更不知道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走了半天看不到一张笑脸,听不到一丝笑声。老人们的度过的就是同一天的重复,到处是叹息声,呻吟声。在《最好的告别》这本书里,作者讲到,大部分老人都想老了之后都想要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活的久了,问题也就来了,一系列身体麻烦找上门来,老人们丧失了独立生活。面对老去这个终极问题,我们做好准备没有?伴随我们老去的是我们的一系列的丧失,迫使我们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家,疗养院也就在此过程中应运而生了,但是老人们老了之后面对生活,不仅仅需要疗养院所提供的安全。他们还需要帮助,什么时候能上门去问候一下老人?老人们在疗养院没有私人空间,问一个老人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回答道,是一扇能够上锁的门而已,简单到令人心痛。问他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回答是,希望自己能够独立上厕所。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体验到的痛苦并不完全是身体上的。有时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识最清楚的时候,听见我们的声音,他会露出微笑。然后他“完全上岸”了,意识到事情还没有结束,他本来希望已经全部消失的痛苦、焦虑仍然还在。他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平静的。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辅助生活比辅助死亡艰难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三杯恒河太过 水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的更好
随便写写,随便到那种想到什么写什么的地步,留给以后看吧,免得老了 太过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