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三年里,很难忘记的一件事就是从山沟里往学校抬水。那几年西北连年大旱,学校里的水窖里干了,全校没水了,喝水和打扫卫生的水都没有了。学校也没有什么办法,就让每个班级的值日生去山沟里抬泉水到学校,主要是给住校的老师做饭和教室打扫卫生用。
大西北十年九旱,严重缺水。很久以前,都是挑泉水吃,后来条件稍好,几乎每家都打了水窖,包括学校。雨季的时候,把雨水放到水窖里,简单放些消毒粉,沉淀几天就可以吃了。一般来说,一口水窖基本能够满足一家人一年的人畜饮水。有了水窖,虽然水质稍差,但总比跑十几里地,翻几个山沟去挑泉水吃要方便得多。那时候的干旱地区,吃水就这样艰难地解决了。
上初中那几年,连着几年西北旱情罕见,有一年似乎是滴水未见。雨季没有足够的雨,水窖里就没法存到水,一年的用水就没法满足。除了少部分人少的人家还有点存水之外,老百姓基本都又恢复了挑山泉水吃的习惯,不挑也没办法啊,只能挑。
每个村挑水的地方不尽相同,都是选择最近的有泉水的山沟,我们村和另外两个村吃一口附近村庄最大的山泉,要翻两道沟才到,怎么着也有四五公里崎岖山路。学校所在的邻村在存在的沟里有一口山泉,差不多也有三公里路,不过相对要平缓一些。
山里人勤劳,早上起的早,尤其是要挑水,就更早了。很多人都是天亮前把水挑回家,于是,早上起来最早的反而不是学生了,而是挑水的人,最早游荡在村庄上空的声音便不是一个个同学的叫喊声,而是铁皮水桶和挑水扁担上的铁钩叮叮当当的撞击声。上学的路上便会碰到一个个挑水的大爷大妈、叔叔阿姨。
我们学生那会儿还担不动水,一个是重,二一个是太远,即便担得动,也太累了。所以就采取抬水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个班每天四个人值日,四个人每天抬两桶水,基本就够了。有时候需用水躲了,可以跑两趟。那时候有几个同学是比较喜欢抬水,这样可以避免上课。
抬一次水差不多要花将近两小时。因为是在山沟里,坡陡路滑,仅有一尺宽的泥土路,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下山沟的时候和打上水上山沟的时候要慢慢走,休息两三次才从沟里爬上来,然后就是剩余三分之二的乡间小道,相对平缓。差不多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有个山神庙,周围是一片树林,在哪儿休息一下,玩一会儿,然后就一直到学校了。
抬水开始是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去,不过回来往往都下课一段时间了,太晚。后来就改成了抬水的值日生下午不用上课去抬水,这样时间充足,水还可以赶上下午打扫卫生,还可以提高值日的积极性,为不想上课的同学提供另外一种选择。
在枯燥的学习中,抬一次水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一路景色别致,鸟语花香。三四个人说说笑笑也感觉不到累,很快就完成任务了。抬水之外,有时候还可以采采野果、打打小鸟,检点奇石,移栽一株野花等等,乐在其中。遗憾的是,轮不到几次,一学期便结束了。
几年下来,抬了几次水,多了几个交心朋友,多了几次经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经历却永刻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