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学同学的微信群又活跃了起来,因为大家已经毕业十年了,正在讨论聚会的事情,大家忙着更新联系方式、所在城市、工作单位和职务。联系我正在读的《深度工作》这本书,不禁让我想到了几个严肃的问题,与刚毕业时相比,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们到底学到了哪些过硬的技能?升职了吗?假如明天突然失业了,是否有本事找到另一份满意的工作?
如果不想回答自己的情况,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深度工作》这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大学毕业十年后得到了什么:出版了4本书,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受聘乔治城大学并成为终身教授,同时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以及人气博主。如果你觉得这些不算什么,那么他的工作之外的生活却让我非常羡慕,因为他在工作日很少会工作到六点钟以后,下班后几乎不工作,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妻儿,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卡尔·纽波特将这一切归功于深度工作,他将10年的深度工作经验呈现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目的在于引导你围绕深度工作重塑工作和生活,提高你的个人竞争力,成为职场上不可取代的人。这就要求你把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即那些能够带来实实在在职业收益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在毕业几年后被同学远远落下,那么你应该好好读一读《深度工作》这本书。
这本书的适合对象是知识工作者,且对非入门级知识工作岗位上的人更有针对性。但是这并不代表职场新人就不适用,他们更需要知道如何工作才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此外,销售人员、客服人员、幼儿园教师等职业要求其在工作时间要保持联结状态,但是在工作之外的个人时间中对于网络的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的。
《深度工作》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思路清晰且论证充分。作者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引用大量的文献、书籍、数据、实例来进行论证和说明,然后借由这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环环相扣。读者只需跟随作者的思路,即可获得一个非常清晰的关于深度工作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方法。
01 深度工作是一种能力
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难以复制。
相对的,肤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容易复制。
信息时代,网络工具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从深度工作转向肤浅工作。随时可能弹出的新邮件、不断刷新的社交媒体、无穷无尽的新闻占据了我们太多的精力。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想要成为所在领域的精英,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学习和产出这两种核心能力,而这都依赖于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特别强调如果在极度肤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将永久性地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引起高度重视的。
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虽然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回想起来却没有一点收获。而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将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因为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可以带来深度满足感。
既然深度工作能够让我们在职场中脱颖而出,又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那么到底应该怎样从当下的浮浅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呢。
作者在书中的第二部分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行为准则:工作要深入、拥抱无聊、远离社交媒体和摒弃浮浅,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你的深度工作哲学,作者提出了四种深度工作哲学: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和记者哲学。你需要选择其中一种然后将深度工作融入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禁欲主义哲学和双峰哲学都需要有连续的整块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虽然产出很高,但是适用于这两种哲学的人是比较有限的。
节奏哲学虽然难以达到上述两种哲学的高产出,但这种方法更符合我们的真实天性和工作特点,也更容易实现,是在常规办公室工作的深度工作者最常选择的哲学。这种方法需要你将深度工作内化为习惯并创造一种工作节奏,如设定一个启动时间,让你不需要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节奏哲学的习惯性特征对于保持进度非常有效,尤其适合写作类工作,如撰写论文或项目报告等。如果你已经成为一位熟练的深度工作者,可以选择记者哲学,因为此时你已经具备了在日程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的能力。
在了解了四种深度工作哲学的工作模式和特点之后,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上述其中的一种,或者设计一种符合自身特点的深度工作模式。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也取决于从事的事业类型。在这方面,我觉得村上春树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的写作模式是以节奏哲学为主,同时也有能力采用记者哲学,平时每天上午4个小时左右的高强度写作是他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的重要保障;旅行时,作为一位职业作家,他也可以在咖啡馆等地随时开始写作,这正是熟练深度工作者能力的表现。
02 训练你的大脑适应深度工作
虽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深度工作的模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进行深度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原本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实际上却做不到,因为深度工作所需的专注强度远远超出了大部分知识工作者的舒适区。我们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在驱动力两个方面进行调整,进而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在外部环境方面,需要建立一定的程序,使得进入深度工作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首先需要确定深度工作的场所,可以是你平时办公的地方,如果可以选择会议室或者图书馆,效果会更好;此外还需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比如进食维持能量的食物或者喝一杯咖啡;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干净的桌面,整齐的材料,这些都能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
在内在驱动力方面,可以采用罗斯福冲锋来训练自己。首先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通常完成此类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期限。这时你能做的只有高强度工作,这需要你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高度专注于目前的单一任务,使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的高度精力集中解决了任务,那么就完成了一次罗斯福冲锋。刚开始,每周的实验次数不要超过一次,然后逐渐提高冲锋的频率,它可以反复训练你的大脑控制注意力。
03 深度工作是有极限的
如果你的大脑已经适应了深度工作,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延长时间来实现更多的深度工作呢。答案是不能。因为研究结果显示你每天处于深度工作状态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新手而言,每天1小时左右似乎已经是极限了。对于专家而言,时间可以长达4小时,但基本上不能再长。如果你的日程安排足够合理,一个工作日8个小时,你可以有半天的时间处理浮浅任务,而不会影响到你的深度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浮浅工作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减少浮浅工作所占的比例以及限制浮浅工作的时间,而不是试图将其完全消除,因为浮浅工作是根本无法避免的。一旦工作日结束,就不能让任何工作上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此时你需要深度放松。
所以你可以固定日程,比如规定自己在五点半结束工作。这样你在工作中做选择的时候就会有所侧重,会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时间的同时,高质量产出也不会减少。
04 深度生活
现在,依靠限制浮浅工作时间和保证深度工作时间,你成功实现了五点半结束工作,那么下班之后做什么会对第二天的深度工作产生影响吗?通常我们的思维是工作了一天,回家得好好放松放松,但如果是靠长时间地玩手机或者看电视来实现,那么你需要做出改变,为你的大脑找到更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健身、阅读、陪伴家人,这样在一天结束时,你才会觉得充实,也为第二天的深度工作储备了能量,同时还有可能体验到何为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众多的证据和实例表明,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和了解的强大,正是坚持使用这个技能,比尔·盖茨抓住了突然而至的机遇并开创了一项新产业,也使得本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能够在写一本书的同一年里把学术方面的产出提高一倍。
无疑,从浮浅到深度,这是一种困难的转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如果你愿意跨过这些舒适区,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你将会发现深度能造就一种更加优质的生活。无论如何,《深度工作》也只能激励你走到某一点,最终,你所追寻的目标还要靠你自己去实现。最后以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