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光阴和流水的故事
前几天因为档案的事情,回了一趟老家。在火车上接到了我姐的电话,问我到了没,我说现在才10点,我昨晚不是说要12点左右才到家吗?她说我早上问咱爸,他告诉我说你十点到。我脱口而出一句咱爸老糊涂啦,我昨晚电话里明明跟他说十二点的,又记错了。
说完那句话,突然有些后悔。
父亲已经70岁了,前些天微信视频里听我妈说,工地上嫌他年龄大不要他了,他起初还有些“倔”,不过最后还是在劝导下离开了工地,在家休息。视频里我妈慢慢的说着家里发生的琐碎事,他则在一旁默默听着,没说几句话。我说不干了也好,脚手架那么高,年纪大了眼神又不好使,回来也好……
父母们的微信缘
说起微信视频,还要从去年端午节讲起。那时候我和卿卿一起去上海看望她父母,因为她妈手机坏了所以买了个新的手机带去。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想着,卿卿50多岁的父母都在用微信,我近70岁的父母也能学会吗?多年来一直都是和父母用电话联系,要是能看到人,父母一定很开心吧?
那样我就能给他们看我住的地方,看我的厨房,看我烧的饭,看我在阳台种的太阳花。
于是这个念头就一直埋在在我心里,等待着它生根发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卿卿,贤惠又善解人意的她立刻就同意并给予了支持。
于是我们就买了个红米手机邮了回去,不会600块钱。
可能很多人觉得父母用微信太正常不过了,甚至有些不喜欢父母翻自己朋友圈、不想他们在“幸福一家人”这样的群里艾特自己。
而总有另一群人,他们纵使想要这样的“烦恼”,却也不能。
我说,能
收到快递之后,母亲第一句话就是问多少钱,然后是责怪我花这冤枉钱干啥,我一番笑脸相迎后,电话那头沉默几秒,俩人便开始倒腾起来,我也在一旁语音指导。
可终究是“底子差”,就连九宫格的功能机都也只会按红绿键接打电话的父母,最终还是没有学会,我也失去了耐心。
后来托付我姐,让我外甥找个周末去教教二位老人。经过两次“线下课”,也只学会了开关机。得到的反馈是,手指粗糙,难以灵敏触屏。
我姐也劝我说,咱爸妈年纪又大,手指又不灵活,眼又花,耳朵也不行,智能手机的音量他们不容易听到。能学会吗?不行就……
我说,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终于熬到过年回家,我给自己立个flag,第一要务就是教会父母用微信。我用自己身份证办了一张腾讯大王卡,装上微信和微视这两个免流量的APP,开启极简模式,字体、音量调到最大,从最简单的点击屏幕开始,一步一步教父母。
食指粗糙就用小指,看不清字就戴眼镜,看到不懂就按返回键……手机一遍遍地锁屏、唤醒,微信一遍遍地打开、关闭。跟他解释流量与话费的区别,和他谈微信与普通电话的关系。
我妈则时不时满脸狐疑地向我确认,这个真的打多久都不要钱?
最后终于教会了,可是过了一天又忘了。
春节很快结束,我最后一遍嘱咐后,便踏上了火车。我爸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你到了我就给你开微信视频。说着他还一边低头戳着屏,仿佛在给我以信心。
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父母和身边很多同事同学朋友的父母一样,不再只是个土农民,也踏入了网络时代。
嗯,我是幸福和满足的。
时光,请你走慢些
后来,我到杭州后,除了第一次成功连线,后来又忘了。我让他去我姐家,在我外甥的帮助下才算是重新学会。
再后来,又因为流量抵达上限,触发监控关掉了移动网络而不可用,又是在外甥的帮助下恢复通信。个中波折,令人百感。
2019过去了半年了,最近几个月我爸却没有再忘记,一直保持着每周一次视频聊天的频率。我也如愿以偿地给他和老妈看了自己的住的地方,看了自己的厨房,看了自己烧的饭,看了自己在阳台种的太阳花。
虽然父母现在只会用微信开视频和语音,连“按住说话”的功能都不会用,更别提“打字、发表情、抢红包、翻朋友圈、家庭群艾特我”了。
但我真的很知足,这一个功能就够了。
前两天回家,一家人齐聚一堂,我说,哪怕到了70岁,也能学会新的东西,只不过年轻人学一次就会的,老年人要学十次罢了。父母和我姐听到这话,也都笑了。我爸接话道,现在这手机你妈都没我玩的熟。
十次多吗?百次又怎样呢?
亲情无价,只要能离父母近一些,教多少次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