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台湾、少年时---台湾作家评传
引子----下午从超市提了重重的两袋东西出来,老天又发作了,那个哭啊,叫了一辆黄包车,车夫懒懒的看着雨,有点不愿意骑到雨天里去的样子,车子的前面,没有挡雨布,这种斜风烈雨,没有挡雨工具,淋湿是必然的,首当其冲倒霉的自然是他,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当然可以选择坐出租,但如果没有出租呢?比如在小时候。 关于黄包车,无端想起三毛,想起三毛回忆她母亲的一篇文章,她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大家庭里做着乖巧温顺的媳妇,要处处受大伯母的压制,然而她也有属于自己的愿望---去参加少年时要好同学的聚会,三毛在文章里细细描述了母亲为了参加这次聚会做的种种努力,以及那种委屈求全亦百折不改其衷的执着,叫人心酸。 终于,终于那一天来了,她们起了个大早,母亲带着三毛以及姐姐,带着一锅亲手炖的汤,去赴那个为了成全自己年少友情的聚会! 然而,然而天却下雨了,她们坐了黄包车,去追那辆聚会的轿车,黄包车夫奋力的追,终究还是没有追上。雨水淋湿了那锅热心腾腾的汤,淋湿了母亲为三毛连夜赶做的裙子,淋湿了年少的三毛的心、、、、、、 三毛出生于1948年,少年时期应当是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台湾的五六十年代是什么样子?我只晓得在当时作家的笔下,城市里的孩子们一走还可以走到郊外去,只晓得出门,还经常要坐黄包车,知道他们的玄关,他们的榻榻米,他们在雨季来时,总要在榻榻米那里,对着绵绵春雨发楞,或是做些属于那个年代的青涩的春梦! 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然要经历这样的时期罢,恰如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其实都和人一样的成长,只不过心态不同,观点不同,最后呈现出来的,也会是不一样的罢。台湾的文学,亦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缩影,当它还是少年时,自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成熟。以我们对其如此阂隔的条件,对台湾的了解何其少也。港台文化当然被看成庸俗、流行的代名词,在我的少年时期,琼瑶、岑凯仑的言情小说,三毛、席慕荣的散文,齐秦、林青霞的电影音乐,曾被老师当成不务正业的象征。然而仿佛也是那时正统,呆板的大陆文化之外一股清新、温柔的风,尽管年长后,再回头去看,三毛的作品里或有矫情的成份,琼瑶以五十高龄尚装纯情,席慕荣的文字美,却终缺开阔之视界,齐秦林青霞我就不懂了,也不谈了,然而终究仿佛是过了气的。 我就谈谈对我少年时以及青年时(如果现在我还算是青年的话)影响深刻的几个台湾作家吧!据说余秋雨要写这类作品的话得查大量资料滴,我手头之藏书既比不上余大师,文字自然也比不上严谨,估计没人跟我较劲吧,就感性点来谈好了. 我不晓得圈内是如何界定台湾作家的,我只按我的标准,即曾在台湾接受过教育,或在台湾生活期间出过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亦或作品有鲜明台湾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家。其中也包括部分早年在大陆接受教育(如李敖),甚至在大陆已有非常之文名的作家(如梁实秋). 我将按对我影响的程度,依次写些作家的极感性的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