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京派作家的废名,写了一篇《桃园》,算“废名风”的代表,是一篇典型的融合了散文与诗意的小说。文章简约幽深,但却颇具生命感染力。这是这篇经典作品收入《最好的短篇小说》时的评价。
其实这篇小说是比较晦涩难懂的。难懂的地方在于它的“散”。就像周作人所说的,废名的文章好像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总有什么汊港弯曲,总得灌注萦回一番。
小说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禅意。废名的童年,在湖北老家的绿水柔柳的滋养下,在禅宗圣地四祖寺和五祖寺的熏陶下,给他留下了终生受用的文学回忆。他的叙事,他的语言、他塑造的审美形象,以及意蕴和内涵上,都具有了“废名式”独特的生命禅意。整个风格,让人浸染于他孤独与寂寞的宿命感之中。他的文字师从周作人,语言具有简约平淡的美感,成文稍显晦涩费解,但总有幽微深奥的意蕴,别有玄机,却又伤感动人。
《桃园》主人公是王老大的独生女阿毛。她是一个十三岁的病弱女孩,王老大十分疼爱她。阿毛一整天什么东西都吃不下,但她的心里什么问题都在思考。她的心中爱着桃园的美,心疼父亲,怀念母亲。小小的她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是要酗酒,醉了就打母亲;她也想不明白母亲为何要把父亲关在门外。但是所有的话和疑问,阿毛都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心里一直想一直想。这个孤独的女孩子,不明白大人之间的争斗,也对母亲的死充满遗憾:为什么妈妈就没有埋在桃园呢——离自己近一点多好。她是孤独的,她也是寂寞的,甚至,我从文字中生发出她已经命不久矣的忧虑。她充满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想梳整洁的辫子,观赏两个红日,桔子树的绿,井水里的桃花瓣。
然而,她的天空只有桃树和桃叶。茂盛的桃树——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她希望明年桃树茂盛时她不再害病,她希望永远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但是,秋来了,尼姑也来了,阿毛的病势更沉重了,她只要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爸爸宁可不喝酒也要去换阿毛想要留住的“桃子”。王老大倾其所有,不再买酒,而是拿酒瓶和铜子儿换“桃子”,可是“桃子”被小孩打碎了。
这里的“桃子”的意象,正如阿毛美好而娇艳的生命,容易打碎,容易凋落。正如桃园、桃叶、桃花的新陈代谢,总有凋落,总会进入萧瑟的秋冬。
在整篇小说中,作者注重描写阿毛的内心世界,类似于西方现代派的一些技法。写阿毛的心理活动,用意识流的手法表达了桃园中父母的前尘往事,表达了桃园的盛衰枯荣,表达了生命都躲不过凋残的结局。连其中的景物描写,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时充满期待向往,有时充满悲观绝望。小说的语言凝炼,风格空灵飘渺,卓尔不群。从语言来看,读来正是五四时期的特色,但在废名笔下写出来,总有一些晦涩的意味。
《桃园》以废名式的清淡文字,让读者沉浸于莫可名状的忧思,体验他笔下古典的温情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