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重点训练“提问”策略。我带着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单元篇章页,让学生能清楚地明了本单元的特殊性和训练的重点。接着便开始学习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一课时以学习生字词,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为主。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训练“提问”策略。每教一册书里的阅读策略单元,我都很重视,一方面是策略的学习训练难度大,一方面是怕学生难以学会和运用,有自己的顾虑。本单元的提问是一课一课螺旋上升有梯度的。备这一单元教案时,我就担心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不能区分出哪些是针对课文内容局部的提问,哪些是针对课文内容整体的提问,哪些是针对写法的提问,哪些又是针对生活中的启示的提问。怕归怕,还得坦然面对。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下面的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我引导学生:“大家边读边想,你读到哪个自然段或者某个地方,心中有什么疑问?这些疑问就是问题。”怎么提问题呢?我给学生进行了示范,比如读到第1自然段的“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我会心中产生这样的问题:“豌豆为什么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呢?”。再比如读到每11自然段“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怎么说豌豆像一个囚犯呢?经过我的示范后,学生便开始默读起来,边读边思考。我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写在这个句子或自然段的旁边,并提醒用铅笔书写。我在教室里来回地巡视着,发现学生的问题可真不少,有的经过我稍加指点,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实在想不出来的,我让他们看看课后的问题,再想想怎么提问题,试着自己学提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慢慢意会了如何提问题。看学生基本上针对课文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心里很是窃喜,看来我的担忧有点过头了。在巡视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提问的方式都是“为什么”。于是,我就问:“同学们,平时你要是提问题都会用到哪些词语呢?”“为什么,怎么样……”“想想,还有什么?”“会不会,是不是,什么,对不对,是这样吗……”“是啊,提问题不能仅仅用一个词‘为什么’,想一想你提的问题能不能换个说法呢?大家试试吧。”学生们思维打开了,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交流环节到了,先是组内交流,一是补充问题,二是排除太简单的问题。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台汇报问题,重复的问题不再提。我把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的画的“问题清单”里。真不错,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全面。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进行筛选,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直接回答。没有价值的直接排除,剩下的就是能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了。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第二题,借助泡泡中提示,明确提问的角度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提问,一种是针对全文提问。我把它概括为“局部和整体。”并结合我的外貌介绍,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局部”什么是“整体”。最后是竞赛环节:看看“问题清单”的问题都是从什么角度提问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回答,当回答错误时,其他学生纠正,并说出理由。看来学生们已经意会了何为“从课文内容的局部提问”,何为“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提问”。
第三课时就依托“问题清单”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针对课文局部提出的问题,要找出相关的自然段或者联系上下文;针对课文整体提出的问题,要学会前后对比、整合。
整篇课文用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自我感觉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问的两个角度:课文内容的局部和整体,达到了本篇课文的目标和任务。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意会的还不错。有些做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在课堂中有所渗透。可能不足的就是课堂上时间把控比较松散些,想着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定要先让学生引上路才行,所以把教学进度放得慢了些。有时真的可能是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其实只要课堂上适当的引导,就定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不过课下备课真的很重要,需要我们好好斟酌,设计出适合的,又能见机而变的教学思路。
我想有了这节课的基础,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就会较轻松些,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做到学会,会学,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