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工作的事情比较多,也比较杂,几个突发情况把我给搞的手忙脚乱的。不但正常的安排计划被打乱,就连每日的写字和日更新简书的时候也是静不下心来。
今日下班后回到家中想写日更时,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毫无下笔头绪。于是翻看了一下前几天写的简书,才惊觉自己写的内容简直就像平淡无奇的流水账,很多地方的描述过于粗略,缺乏应有的细节和深度。甚至在一些关键的表述上,还存在明显的错误。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前几天坚持去写,仅仅只是为了达成日更的目标,而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主题、构思框架,也没有对文字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当时的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却还是选择了妥协。
我深知宁可不日更,也不能胡乱写作。这是一种不严谨、不负责任的做法。虽说我不期望每次的写作都能立意高深、精雕细琢,但最起码的严谨态度是必须要坚守的。像这种记流水账式的写作方式,是绝对要摒弃的。
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还是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事情多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处理事情的手段的缺乏。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心态调整不好的话,思绪就会到处飞,思绪定不下来,就做不到严谨认真。
我把最近几天写作时感到很累,感到不在状态这个问题和哥哥说了之后,他对我说:“不用想那么多,只管写。过一段时间突破后回头看,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路历程”。我细细思量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那就先把自己不在状态的状态先记录下来,等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分析。
写作的过程有充盈饱满、文思泉涌的时候,也有枯竭干涸、绞尽脑汁的时候;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顺畅,也有举步维艰、停滞不前的困境。这或许正是成长道路上必然要历经的种种磨炼与考验。那就先去写吧,别去管是否精彩绝伦,就是要每天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毕竟,这也是知识积累和沉淀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滴石穿,冰冻三尺都不是短时间能够形成的。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没有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是不会有那么多题材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自从开始写日更以来,我发生了显著的转变。起初,我是被动地读书学习,仿佛是被外界的力量推着前行,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由被动转为了主动,开始积极地探索知识的海洋,这无疑也是一种进步。
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所以,不要心急,要学会慢下来,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
我不相信字面上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只是作者一种谦虚的说法罢了。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经历了大量的生活和走遍万水千山,积累足够的素材后,才能够在某个偶然的瞬间触发灵感,从而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只有具备了足够的日常积累,和必要的沉淀过程后,才能够在自己思考时,碰巧的‘苹果砸到脑袋’后,去思考苹果为什么下坠的原理。那只掉下来的苹果就是灵感的化身,就是妙手在点拨你。但如果没有日常的积累和必要的沉淀,即使是苹果把你的脑袋给砸烂,也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只是躲开走到一边去,甚至是无能狂怒的把苹果树砍掉。
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段笑话,说的是一个下雨天,有几个博士和教授,在那里讨论水滴在高空坠落后,能不能把人给砸死的问题。他们通过公式计算,把高度、密度、加速度、重力、阻力、地球吸引力等等加入进去。正在计算的时候,旁边的打扫卫生的一位老妇说:“你们见到过下雨的时候,雨滴把人给砸死吗?”。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随心的去写,也没什么不好,真实性也很重要的。如果一味的硬性添加过多华丽的辞藻去描写、去粉饰无关紧要的段落,往往很容易偏离自己初定的中心思想和立意。
很多时候,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以及特定的人物情境下,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所蕴含的力量和说服力,要远远超过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所堆砌出来的长篇大论。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看似平实无华的表述,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我读书打卡的书里面有一段:‘无论面对别人还是面对自己,最容易成功的都是顺应天性的选择,所以做什么的时候感到最快乐,你就做什么。在快乐的做事,快乐地游戏中学会你该学的东西。所谓的无为,就是不勉强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不勉强自己达到某个目标,不勉强自己实现某个功利性的结果’。
对呀,顺应本心的去做,不去勉强自己必须要达到某个目标,坚持跟随初心走下去,终有一天会有所收获的。另外还是要多读书,并争取在其中寻找出一片空间,找到这片空间后,每天不断地通过积累、反思、感悟、沉淀来一点一点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