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办了一个国学艺术培训机构,有国学、琴(古琴)、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五门课程,开业半年了,琴、棋、书、画招了100多个孩子,国学只招了一个孩子,面对浮躁的社会甚至短视的家长,怎么让大家沉下心来接收“慢教育”呢?怎样将生态系统的原理应用到当今的教育领域?谢
伯凡答: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开设了培训机构,来了100多个学习琴棋书画的孩子,国学班却只招到一个。首先我很感兴趣的是,你教授的国学到底是什么?如果是关于国学的“道”,而不是“术”,那么第一,说明大家对于国学普遍缺乏认知;第二,课程能达到多高的精彩及准确度呢?
中国大部分的家长的确更注重所谓的“应试教育”,即使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以应试教育的心态让其子女去接受教育。像“琴、棋、书、画”,这四样是有形的、可考评的,学成后能得到证书,在这个注重资历、学历的社会上,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硬”的凭证,又者是一块敲门砖。这里就引述出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家长不注重真正的“素质”,注重的只是技能和技巧。
而另一方面,在古人看来(无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道”不能单纯地去求“道”,而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去领悟。比如孔子教授的“六艺”:驭、术、礼、乐、书、射。“驭”就是学习驾车;“术”是计算和占卜;“礼”是去学习支持一个重大的礼仪活动;“乐”是学习音乐和演奏音乐的技巧;“书”,就是书法;“射”是射箭。通过六艺来获得对道的领悟,这是孔子的思想,而庄子更是如此。
庄子有一个说法——“技近乎道”,就是通过技法、技术和技艺来进入“道”的境界。所以在《庄子》这本书里有大量地掌握着绝技的人,如庖丁解牛者。他认为,把一种技法练就到绝妙的阶段,是能够领悟出“道”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教的这种技艺(音乐、书法、国画等等),其目的本身是什么?是仅仅希望掌握这门技艺,还是想通过练就技艺达到对道的领悟?
转到另一个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家长们总希望通过一种硬性的教育来改变孩子,实际上,孩子的世界观、方法论还是人生观,对这些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环境,而不是在课堂里获得的技能知识。有时候,课堂里几个小时的思想灌输,也可能轻易地被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改变观念。
我们今天处在与传统社会非常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态中,如果这个生态环境不改变,我们强硬地想在一个实验室里灌输国学、灌输其他与这个时代脱节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就如同在寒冷的北方种植热带植物,即使植物很好看,却也无法生存。
所以生态系统的观念,我认为应该引入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进行有形的教育,还要营造一种真正从孩子的底层思想和观念里去影响孩子的社会环境。如果底层基本的气候不变,那我们就无法配置与这种气候相适应的植物和动物,这是一件很显然的事。
(出处:微信公众号伯凡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