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五年级6班为大家带来了一节《杨氏之子》研讨课。感恩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指引与帮助,同样感恩市区领导、专家的指引与鼓励,感恩王博士和麻吉星团队的指导与宽容,孩子们的突飞猛进,我个人的点滴成长,背后是大家高屋建瓴的指引和无微不至的宽容,难以言表,唯有脚踏实地、再接再厉。
一次次的日常实践和磨课教研,欣喜的是一次次进步,也更有见大江大海的震撼与愧疚感,实实在在需要突破的问题越来越多。谨就目前的一点理解,梳理一下当下这节课的经验与反思。
一、数据帮助了课堂什么
首先,深挖出隐藏的学情。
课堂里的难点之一,预设了“为”的读音有困难。在课堂进行中,两位同学起立单独朗读和全班的齐读,表明这个多音字大家并没有问题,齐刷刷标准的“为wéi”。但是,技术的魅力就是能深挖学生真实的学情——
当老师提出问题——“为”作为多音字有两个读音,一个“wéi”,一个“wèi”,你认为应当选哪一个呢?
原先貌似齐刷刷的全读“wèi”,其实真正留心选择的时候,有22%的同学竟然选择了“wéi”。由此,真实的学情才浮出水面。
有了数据,掌握了真正的学情,真实的学与教才更顺畅有效。选项挑人,说说自己选择的标准:选择正确答案的同学不乏有理有据的讲解,选择错误答案的同学确实有同学讲不出理由,或者理由并不能支撑观点。再小组合作、讨论,表达与思考更顾及所有同学,希望更深入一步。老师也补充字典上的解释:“wèi”确实有“给、替”的意思;又联系上下文——杨氏子出来,水果中有杨梅;又联系生活,客人是孔君平,负责招待的主人是杨氏子,杨氏子为了孔君平摆设水果。
有了真实的学与教,学习的效果如何,数据又是一次真实的证明。第二轮的数据证明,只有6%的同学(2人)依然有点错乱, 后续的个性化的指导以及随学习过程的自悟可能会更高效,全班的学习任务完成。
其次,高效地解决新生成的难题。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在读出节奏的指导中,教师已经补充讲解了资料:禽原先指所有动物,后专门指鸟,很明显,孔雀不属于现在常说的“家禽”(现在多指鸡鸭鹅等)。但是在解释词语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们又暴露了难题——根本就没理解或者没听明白。很明显,班级的新难题出现了,而且实践证明教师原预设的讲解是非常低效的。
那么,首先投票统计,真实彻底的了解学情。有33%的同学(12名)确实认为“家禽”就是现在常说的“家禽”。然后选项挑人,请已经选择了正确答案的同学起来分享观点说依据,也请那错误的同学说理由。再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从句式对应的角度,从上下文关联角度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进行第二次投票选择,只有6%的同学(2名)还有疑惑,其余94%的同学都已经彻底学会了。
第三,保障了课堂的真实参与。
在进行整篇文章意思讲解的时候,首先是系统随机挑选了小组,比老师主观点名要有代表性的多。
其次,未曾展示学习成果之前,学生就进行了独立的自主练习和小组人人参与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都已经有明确的学习要求——1.解释清楚聪慧、诣等8个具体的词。2.语句通顺。这样,小组汇报,就可以相当程度的证明班级的学习达标程度。
最重要的,评价环节,一定是设置好了评价标准(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要求——要学到什么程度)。一是,所有同学必须依据评价标准做出选择——高阶思维中的“评价”有了落实。二是,呈现的结果对于展示的小组来说,是一个改正的参考意见(本次评价中,是具体哪个字词的解释可以更正为什么,哪句话可以怎样说更顺畅);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掌握学情的重要依据(本次评价中,是具体掌握每个同学对字词的理解以及说话顺畅的程度)。第三,理想的评价活动,不期望展示的小组有多么优秀给别人看,甚至也不奢求评价的每一个同学真懂得如何评价别人,而是,全班同学在这样的过程中,无论到达了彼岸与否(学习目标实现了与否),都经历了一个扎实的学习过程,明确了彼岸的方向(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如上所呈现,数据以及麻吉星技术,帮助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围绕学生、帮助学生,而且面向每一个学生。如果一名同学,本节课完全没有主动举手、没有被老师邀请到起立分享的机会,那他经历了怎样的学习?数据告诉我们,本节课有2轮投票(每轮投票都有二次投票,共计4次),他全程参与了其中的思考、选择、判断、交流;有17次挑人(综合下来,接近50%的被挑到的几率),他每次都有平等的公正的回答分享的机会,再挑人结果出来之前,他要保持十分的认真去准备;评价了1次,他参与其中,而且依据评价标准自己练习、合作学习后再观评别人的学习成果;有7分钟的倒计时,这里显示了他自主学习练习、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分享展示的时间(自己练朗读课文1分钟,同桌检测朗读1分钟,小组合作解决所有字词的意思2分钟,小组交流对“为”“家禽”读音与意思的理解各1分钟,小组合作讲整篇课文的意思2分钟),每一分钟,他都有参与和展示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回看,即使真有一位同学,恰好没有任何一次起立分享展示的机会,不妨碍他有贯穿始终、层次全面的真实的学习。
二、数据指引了课堂什么
题目有一些大,目前个人的理解仍然很浅显。
首先,以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学习,那么设置简洁、集中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经历更为系统的学习过程、获得相对系统全面的学习收获。本课设置了“读明白——想明白——用明白”三个层次主任务,争取次任务之间层层递进。争取数量较少但学习要求丰富具体的任务,来代替烦琐细碎的一问一答,这样争取学生无论在单独分享表达与否,都能在有事可做、有法可循的学习。
那就要求,备课设计的关注点更要照顾到“学”。要达到一个学习目标,必然不能只依靠一个学习任务,课堂呈现的最后出结果的学习任务之前,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串需要提前设置并引导落实。要达到一个学习目标,每个环节中学生的障碍点、困惑点或者盲点可能是什么,除了提前做好预设,更要准备好针对性的“助”——“学”与“教”的策略。主体是学生、主线是学习,那“学”与“教”的策略何时何处出现,怎样高效出现,更是考验我的难题。
感受到自己的现阶段水平所限的困顿,更感受到王博士和麻吉星团队对我的指导与宽容。数据、技术总是包容,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探索,号召持续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