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十过》中记载了一段师旷为晋平公抚琴的故事。师旷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盲人音乐大师,相传《阳春》《白雪》皆为其所作。一天,在晋平公令的要求下,师旷弹奏《清徵》,引来十六只黑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晋平公大悦,说:“没有比这更美妙的曲子了吧?”师旷说:“《清角》更好听。”晋平公说:“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可,君上德薄,还不够格听,听了恐招来厄运。”晋平公说:“我年纪大了,也就这个爱好,希望能让我听。”师旷不得已,就弹奏起来。声音响起,只见有乌云从西北方向涌来,接着弹奏,平地刮起了大风,大雨也随之而至,帷幕被撕裂,案几上的杯盘摔碎一地,廊上的瓦噼里啪啦坠落,宾客四处奔散,晋平公也吓得趴在廊室之间。由此,晋国大旱,赤地三年,晋平公也患病瘫痪了。
这个故事用夸张的传奇笔调描述了师旷琴技的高超绝妙,同时也昭示了音乐的道德能量。音乐有正声,也有“郑声”。孔子说:“郑声淫,佞人殆。”颓废柔媚的靡靡之音消解人的意志,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史记》记载,商纣王贪恋酒色,“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最终身败国亡是必然的结局。
(本文摘自《读者》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