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篇幅很短,是听了王小波的话耐着性子看完的,不过王道乾老师的译文果然出彩。故事的阐述很符合外国人的思想脉络,思想脉络这个词似乎又说得有点大,就是觉得很符合看过的外国文艺片的气质。译文信达雅兼备。一股子的生活琐碎、短暂的青春期绯事贯穿至尾,好在作者对世事对命运并无愤愤之言,所以是平是乐是丧,全都在于读者自身的代入设定。
相比较情人这一主题,我觉得这更像是主人公对亲情的回忆,追溯,眷恋。她对自己的破碎家庭一定感情深厚,虽然她只是不断回忆爸爸的“早逝”、哥哥的“破事”和妈妈的“无助”,可正是这些琐碎深深烙在她身上了,而且她也没有表达一种非要“逃离”的思想,这不同于《饥饿的女儿》的女主,后者永远想着远走高飞。
原始家庭是一个人的胎记,一个人的性格与双商都源于生长环境,练于家庭琐碎,更是在社会中不断磨练与驰锐。
我觉得这本书的走红最大程度要归功于正文首段吧,不败给时间的爱情、历久弥新、愈炼愈浓的爱情,多么令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