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耘瓜》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说明了真正孝顺的人并非什么都听父亲的,但是一定要为父亲着想,把握住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真正为父亲好的,不能陷父亲于不义的道理。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释
耘,除草,此处译为“修整”更妥。
建,竖起,此处译为“举起”更妥。
知,知觉。
之,音节助词,无义。
乃,才。欣然,欣喜的样子。
向,刚才。
得无……乎,固定句式,该不会……吧?
疾,生病。
内,通“纳”,接纳。
使,派。
请于孔子,向孔子请教,介宾短语后置。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事,服侍,侍奉。
使,使唤。
索,寻找。
过,罪,加罪,处罚,隐含被动,被处罚。
不父,不象父亲。
蒸蒸,淳厚的样子。
委身,献身,以身事人。
殪,杀死,隐含被动,被杀死。
既,……之后。
孰,谁,哪一个。
焉,句末语气助词,助疑问语气。
奚若,何如,怎么样。
造,拜访。
谢,认错,道歉,谢罪,此处当为为动用法,为……道歉,同“谢罪”。
翻译
曾子锄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举起一根大棍来击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许久。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曾子高兴地(从地上)爬起来,走近曾皙问候道:“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退下去回到房里,曾子边弹琴边唱歌,想让父亲听见以知道他的身体健康无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听说过吗?昔日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侍奉父亲瞽叟,父亲使唤他,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要杀他,却找不到他。父亲轻轻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为人之子的孝心。如今曾参侍奉父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父亲要打死他,朝死里打也不躲避。他如果真的死了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相比之下,哪个更为不孝?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我的罪过很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道理
真正孝顺的人并非什么都听父亲的,但是一定要为父亲着想,把握住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真正为父亲好的,不能陷父亲于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