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是让孩子不要做的事,孩子越是做?
最近看到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三岁的孩子遭遇。
话说某天早上,一位妈妈出门上班,刚关门那刻突然想起,自己不仅忘记带钥匙,更严重的是屋里除了儿子没有其他大人,由于当天家里将来客人,孩子的奶奶一大早出门买菜去了,孩子的爸爸临时开早会很早就上班了……
怎么办?怎么办?三岁的孩子起床后看到家里没人肯定会害怕,没想到在她担忧瞬间,孩子真的醒了,在房间里喊“奶奶”,没人回应又喊了几声“妈妈”。
这位年轻的妈妈很慌,家里的窗户都是开着的,并且没有装防盗网……一想到各种潜在危险就非常揪心。
她下意识地安慰孩子:“宝贝,不用害怕,妈妈在这里!妈妈忘记带钥匙了。 ”
本来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孩子,听到妈妈的话后,便一下子也意识到发生什么事,哇一声哭了。
“宝贝,你听着,不能爬窗户,静静地呆着,奶奶马上就回来了,记住不要爬窗!”没想到妈妈的话让孩子更加紧张,里面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就像下了指令似的,被告诫“不能爬窗户”的孩子竟然搬来了小凳子,爬上了靠近门的窗户,他要找妈妈,“不要爬窗!”门外的妈妈也看到了孩子的危险举动,几乎是发疯似的怒吼,被恐惧笼罩的孩子最终从窗户像风筝般飘落……
为什么越是让孩子不要做的事情,孩子越是做?
道理很简单。
小编现在给正在阅读文章的你下这样的指令:“不要想着一头粉红色大象,不要想着一头粉红色大象!”你按照小编的话没有想了吗?
但事实是,你已经想了,并且在你的脑海中这头粉红色大象也已经出现了两次。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想像。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年龄越小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否定提醒对孩子来说就是肯定指令,他们会自动忽略否定的字眼,或者说他们不知道否定的字眼所包含的实际意义。
有人说,当我对2岁的女儿怒吼让她不要玩水时,她就一动不动了,这怎么回事?
事实上她并没有真正理解你让她“不要”玩水,而是被你的怒吼,包括狰狞的表情和刺耳的声调吓坏了,所以一动不动。
但实际上她下次还是会再犯,所以有些父母抱怨,为什么我每次都让孩子不要怎么样,他这次听进去了,但下次还是照犯无误,就是这样的原因。
对于稍大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懂得了否定词的意义,但当你对孩子使用否定字眼时,对孩子来说就是批评和指责,字里行间带来的否定会让孩子天生有种抗拒情愫,也会让孩子情绪低落,甚至引致孩子更多的叛逆,他们会故意跟你作对,你让我不要做,那我就偏做给你看。
带否定词的话语对孩子带来的教育效果,比完全没有否定词的话语差很多。
对你的配偶和家人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用肯定语调或没带否定词的语言跟家人说话,传递的是一种建议或欣赏,而不是指责,别人更愿意听、更愿意接受,传递给对方的信息也会印象更加深刻。
为什么会这样?幼儿说举个例子。 比如“你不要在墙上画画”跟“ 在白板上画画会更有趣”,前面的句子让孩子觉得,妈妈批评我在墙上画画,妈妈因为我在墙上画画而不喜欢我了,后面那句呢?妈妈喜欢我在白板上画画,并且如果我这样做她会更开心,你会更喜欢哪种说法呢?答案是无容置疑的。
对应到教育上,我们在跟孩子说话或者灌输某些规矩或想法时,为什么我们尽量要用到正面的话语,而不是用带着否定词的话语。
比如:
你不要捡地上的东西吃 VS 吃盘子里干净的食物
你不要在客厅撒尿 VS 我喜欢你到厕所大小便
你不要在墙上画画 VS 在白板上画画会更有趣
你不要讲粗话 VS 要文明说话
你不要说谎 VS 诚实的孩子惹人爱
你不要滚地撒泼 VS 我们去吃个蛋糕吧(转移注意力)
你不要粗心大意 VS 认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你不要看电视 VS 我们来看故事书吧
哪种说法会让你更舒服?
所以,如果你平时总习惯跟孩子说否定句,从今天起请换成肯定句吧,日积月累给孩子带来的正面效果甚至会给你带来惊喜,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脾气好了,你看待孩子的眼光也已经是欣赏和期待的而不是厌倦和无奈的,
试试看吧,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创造正向的世界,就从我们开始!
世界因您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