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看完睡得美

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谢麻子搬到了陡门山,和我们做了邻居。他是一个锡匠,替人焊茶壶、补铁锅、敲白铁,整天挑个担子,走村串户。在我们这班小孩子眼里,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他为人又风趣幽默,特别喜欢讲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聚到路口的电灯杆下听他讲。说到有趣的地方,我们常常笑得前仰后翻;说到可怕的地方,我们也会怕,但越怕越想听。

后来回想起这些故事,发现其中都蕴含着天理人心,劝人行善是主旨,是旧时中国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那时年龄小,还不太明白这些故事的深层次涵义,但是我当时都听进去了,有的至今还记忆深刻。仅取其中三个与诸君共享。

图片发自简书App

精子和傻子

从前,有一家哥俩个。老大是个精子(精明人),已经娶妻。老二是个傻子,光棍一个。老大两口子对傻弟弟特别不好,家里的活都让傻子干,还不给傻子饱饭吃。他们家养了一条大黄狗,很有灵性。

有一天,老大两口子密谋想把傻子害死,省得他将来分家产。他们要在饺子里下毒,想毒死傻子。这些话被大黄狗听见了。

傻子干活回来后,大黄狗赶紧告诉了傻子,并嘱咐傻子:“饺子你千万别吃,看他们吃你再吃”。傻子牢牢记住了。

果然嫂子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让傻子吃。傻子坐那不动,也不吃饺子。老大两口子很奇怪,事后问傻子为什么不吃饺子,傻子说了实话。老大一气之下把大黄狗打死了,埋在自家的地头上。

傻子每天干活时,都到大黄狗的坟前哭:“大黄狗啊,你死了我可怎么办哪”。这天哭着哭着,从大黄狗的坟包里蹦出两颗黄豆来,只听到大黄狗的声音说:“你哥嫂还想害你,你别回家了。拿这两颗黄豆去给别人熏衣裳,就能有饭吃。你在街上喊:香香屁,屁屁香,我给大老爷熏衣裳”。

于是,傻子就按照大黄狗的话去做了,用这两颗黄豆把许多人家的衣裳熏得又香又干净,赚了很多钱。傻子每天晚上住在一个破庙里,想吃什么,对着豆粒一说,香喷喷的饭菜就全来了。

有一天,老大两口子在街上遇见了傻子,看傻子活得好好的,心里纳闷,就跟踪傻子到庙里偷偷观看,发现:啊,原来傻子手里有个“宝贝”。他们就把黄豆骗了去,也去给人熏衣裳。

这一天,两口子来到一个财主家熏衣裳。豆粒在衣服上滚来滚去,“吧唧”拉出一泡屎。不但没有赚到钱,还被财主痛骂一顿赶了出来。到家后,两口子也学傻子的样子,对着豆粒说:来点酒肉佳肴吧。可是他们唸一句,脖子抻长一寸,又唸一句,又抻长一寸,从屋里一直抻到门外,两口子被活活抻死了。

七个瞎眼姑娘

说有这么一户人家,男人的前妻死了,撇下七个瞎女儿。后来男人又娶了妻子,后母非常讨厌这七个瞎女儿。她想出了一条毒计:把她们送到鬼不生蛋的地方去,让她们永远回不来。男人听信了妻子的话。

有一天,男人对七个瞎女儿说:“你们赶紧收拾一下,我今天送你们到姥姥家去住几天”。七个女儿一听,乐坏了,因为她们从来没有去过姥姥家。

男人用驴车拉着女儿们走啊走,老也不到姥姥家。女儿们坐车坐得不耐烦了,一遍又一遍地问:“怎么还不到姥姥家呀?”父亲回答说:“太远了,早着呢。”

眼看太阳偏西了,男人把七个瞎女儿拉到了一座远离人烟的大深山里,说:“下车吧,到了”。女儿们下车后,他掉转车头就走了。七个瞎眼姑娘如梦方醒,哭成一团。

这时,她们的耳边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你们七个跟我走”。顺着声音,她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女人告诉她们用河水洗眼睛。七个瞎姑娘洗啊洗,眼睛全好了。重见阳光,心中高兴,没有了怨气,七个姑娘就回家了。

男人和妻子一看,七个瞎女儿都回来了,而且眼睛全都好了,自觉羞愧难当,无脸见人,就寻了短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夜听鬼话救贤女

说有个读书人,勤奋好学,喜欢清静,向往一处远离尘嚣、清静幽雅、能专心读书的好地方。

后来他打听到城外山麓中恰巧有一座精致的房屋,因常常闹鬼,主人不敢住在里面。租客也曾有几个,因为见了鬼,无一例外先后搬走了。

读书人心想:“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这样清静读书的地方,我不能错过”。于是,他主动征得房主人的同意,便高高兴兴地住进了这所人人退避的屋子里。

那天晚上,他正在灯下津津有味地读书,忽然听到屋外有稀奇古怪的声音,他照样心底泰然,若无所闻。过了一会儿,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前村有一妇人,丈夫在外做生意,多年不归,多方打听也杳无音讯。公婆以为儿子没有回家的希望了,就要逼迫她改嫁。那妇人很贤慧,也很有气节,打定主意不愿意。后来公婆逼迫得越来越紧,她觉得无路可走,打算上吊自杀。她如真的自杀了,我就可以找她作替身投胎了”。书生一听就知道说这话的是一个吊死鬼,因为凡是上吊或者淹死的人,如果没有替身,便无法转世投胎。又听另一个鬼说:“你再等几天就有出头之日了,真是可喜可贺”。

听了二鬼的对话,书生对那妇人顿起恻隐之心。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便急急忙忙跑回家中,卖了几亩地,得了些银子,又马上伪造了一封丈夫写给那妇人的家书,把银子和家书想办法捎到那妇人的家中。

妇人接到了信和银子,当然是喜出望外。可是仔细一看信,不象是丈夫的笔迹,因而又疑信参半。但妇人的公婆认为,信可能是别人代笔写的,银子不会是假的,断定儿子在外安然无恙,就再也不提让儿媳改嫁的事了。当然,那村妇也打消了上吊自杀的念头。

又过了一个月,妇人的丈夫竟然从远方回到家中。全家人欢喜无限,自此和好团圆如初。只是猜不透那封信和银子是从哪里来的,只好虔诚地感谢好心人的暗中相助。

过了几天,读书人又听到那两个鬼的对话。吊死鬼说:“我本来已找到替身,可以投胎做人了。只因上次与你说话,无意中透露了机密,被那屋子里读书的秀才听到了,坏了我的大事!现在真是后悔啊!”另一个鬼接着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不去祸害他报仇呢?”吊死鬼说:“这个书生心肠慈悲,救了人命,积了大德,听说将来要得到大福报,官职要做到尚书令呢,我怎敢去祸害这样的贵人呢?”

第二年,读书人应试果然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后又被皇帝封为刑部尚书,后代子孙登科及第的也很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0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8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27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4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72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76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87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1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45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