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个婴儿出生,都是上帝随机放在某个家庭,而上帝也给每个人配备了守护天使。
这是个很美的说法,我很喜欢。
我也听说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关于生命。说生命就像一棵树,土壤代表生长环境,树根代表我们的思想,枝叶,果实的状态也反映生命的状态。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我这棵树的故事。
01
我生长在一个靠近城镇边上的农村,有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村里的人既羡慕城里人的富裕,又喜欢在更贫穷的人面前显摆,彼此之前充满了各样的比较。村里人谈论是非的口水好像一条大河,我远而避之,一直如此。
我的爷爷是家族里的第三个儿子,退伍军人,一身正气,心地善良,在村子里一直备受尊敬。
我的奶奶出生在非常贫寒的家庭,本来她的妈妈在除夕那天生了她,发现是女孩,就丢在竹筐里不打算要了,是因为他的父亲怕大过年就这样不吉利,又把孩子捡回来养了。
奶奶是在十几岁的时候,透过别人介绍,只是看到了年轻时爷爷的照片,就有了媒妁之约,于是结合成一个家庭。
因为爷爷的身份,家里起初很富裕,是周围几个村里第一家有电视机的家庭。这也成为奶奶很自豪的谈资。
奶奶性格里的自卑,想要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凡事非常上进。年轻时她,本以为爷爷可以成为她的依靠,无奈爷爷身体不好,这对于在农村有很多土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奶奶只能独自扛着所有的压力。所以,心里积攒了几十年的压力,委屈,抱怨,同时也有怀疑,以自己付出多为由的骄傲。
爷爷奶奶总共两儿两女。
大姑是老大,据说非常热心单纯。然而年轻时死于一场意外,是全家人避讳谈起的话题,怕引起老人的伤心。
大伯是老二,因为是第一个儿子,承担了非常多的体力活,现在一直有些驼背。大伯性格自卑而固执,不愿在人前讲话,默默承担着许多压力。婚后一直是妻子当家,不敢有自己的言语。
而我爸爸排行老三,是奶奶中年才生的。在农村来说,儿子少就容易被瞧不起,容易被欺负。爸爸是奶奶盼了很久才有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奶奶格外宠爱他。
记得年少时,学到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学完这课,我第一反应就是,我爸就是这里的“无赖小儿”。
爸爸遗传了奶奶爱唱歌的好天赋,传承了爷爷积极乐观的性格。不好的就是,被溺爱的结果——责任心不够,上进心不够,安于现状,不懂得体贴他人的困苦。
小姑是老四,成绩好,个子高,上了当时最被看好的技校,被分配稳定的工作,嫁了城里非常老实善良的人。小时候,奶奶总夸她多么优秀。所以,我们小时候都以小姑为榜样。
这是我爸爸这边的家庭。
02
若不是必要,我真的不想提及我妈妈的家庭。因为充满了破碎,无奈,和无情,让人心疼,叹息,也气愤。
我外婆第一次婚姻,生了几个孩子,然后丈夫去世了。
第二次婚姻,又生了几个孩子,然后丈夫又去世了。
我不知道她总共有多少个孩子,只知道我妈妈是最后一个孩子。妈妈说,外婆的第二次婚姻里,她和大姨最后两个女儿,因为前面全是儿子。她们俩的出生让外婆很开心。
大舅是小偷,常年偷窃,也常被抓。中年时又打架滋事,发生婚外情。我很不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品格有极大的问题。
二舅我很少见,据妈妈说,他年少时就扬言不会赡养外婆,结婚后就真的对外婆就不闻不问。我也不喜欢他,百善孝为先,什么理由让自己这样决绝呢?
三舅还未婚,就死于家族遗传性乙肝。小时候见过,但印象不深。
大姨婚后就和丈夫孩子去到另一个城市发展,偶尔回来看外婆一次。我很讨厌大姨虚伪的样子,总是言行不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关系上,我心疼他们;在品格上,我厌恶他们。
外婆家,以及所有舅舅家,我都不愿去。因为我看到的每个人都很懒,卧室里可以放好几桶半年以上的垃圾,没有一件衣服是叠好的……实在脏乱差到让人作呕,我真的不想用文字再去描述,因为我怕撑破你的想象空间。
有形的环境已经让我无法接受,更何况是想到人心里的无情和贪婪呢?
我无法理解外婆对儿女们的教导到底是怎样的,她为什么不狠狠地管教大舅呢?二舅这样仇视她,到底发生什么不能解决的事了呢?大姨口口声声说要回报外婆,却全是表面工作,一年只给两三百块钱吗?
如果说儿女们是外婆这棵树所结出的果子,我真的很想访谈下外婆。但鉴于她年老带病在身,我从未有过机会。
我想并不是我偏袒,我妈妈真的好像这个家族的“异类”。她非常热心,帮补身边的人。就算乞丐上门乞讨,她都会把乞丐邀请上桌,和我们一起吃饭。她努力工作,一心为了家庭的每个成员,想着回报外婆。分明柔嫩的肩膀,早早扛起过分的重量。并且帮助兄长姐姐的孩子们一个个落定终身大事。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妈妈没有缺点。她也是外婆这棵大树结的果实,可能只是位置好,照到的阳光略多,果实表面看着好很多,可仍旧是有着这棵树的遗传。妈妈和外婆一样邋遢,没有秩序,敏感,自卑,消极,重感情却不正直,看见亲人不好的作为,不敢挑战他们。
这是我妈妈这边的家庭。
03
妈妈本来和一个渔夫定亲了,后面认识了爸爸,便一见钟情,就毁了当时的婚约,和爸爸结婚了。在那个时候,还算是难得而美好的“自由恋爱”。
爸爸24岁,妈妈20岁,结婚当年,便生了我,两年半后,生下我弟弟。
爸爸和妈妈婚后卖过蔬菜瓜果,最后还是稳定地作起了瓦工,这就意味着每天朝五晚六在外忙,把我交由爷爷奶奶带。我想还算幸运的是,因为妈妈坚持要陪伴孩子的教育,不外出打工,所以我并不是留守儿童,每天晚上还在父母的陪伴下看动画片和写作业。
但是,不要忘了,我的父母没有经历过恋爱辅导,婚前咨询,更没有好爸爸好妈妈学校,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以及“听别人说该怎么样”。所以,他们价值观的磨合也都是婚后才真正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亲眼目睹他们一次次争吵,打架,冷战,绝望地哭……
我也看到很多90后和我有相似的经历,现在想来,我的成长环境并不特别。只是那时候的自己,特别的痛苦,充满了不安,惧怕,愤怒,绝望……
我有一个很明显的天赋,就是记忆力很好。
我清晰地记得我两三岁时发生的很多事情,甚至那时候我说话时所思考的内容。0-3岁,我看见爸爸很严厉和我妈妈吼,他们争吵过后,妈妈就一个人哭。也许她并不知道一个婴孩懂什么。可是当时我就看到这些,想要表达,但我不知道谁对谁错,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让妈妈不哭,我只是心里很难过。你可以想象到一个婴儿,看到却不能表达的痛苦。
大约两岁半的时候,一天傍晚,我看到妈妈早早地躺下。我心里很难过,趴在床边,想要安慰妈妈,可是真的没法说出口。花了好几分钟,我给自己打气,我说,“妈妈,是不是爸爸又打你了。”至于妈妈后面怎么回答,我已经不大记得。
是的,就是这样,因为父母争吵的事,以及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去抱怨爸爸责任心不强等很多事,我开始越来越排斥,不尊敬,甚至鄙视我的父亲。
我一度想让妈妈带着我离家出走,或者和爸爸离婚。然后年少的我,看到他们床头打架床尾和,有着非常多的不解,甚至觉得妈妈是个立场不坚定,做事优柔寡断的人。
而正是这样不稳定的环境因素,我内心安全感非常差,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会突然吵架,什么时候会甜蜜如初……
这就是我的成长环境,我的原生家庭。每个亲人对我的影响,都形成了我这棵小树起初的根。0-18岁,我一直在这样的环境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