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谈谈自己对深圳城中村流动人口及其社会治理的认识。
建立经济特区40多年来,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1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城中村”,集中体现了深圳的人口和土地特征,这是深圳的优势也是挑战。深圳是一座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城中村成为大量外来人口主动接受城市化的缓冲地带。
经济发展的活力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深圳,也带来了 极大的住房需求。由于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商品房价格高企,经济能力不足的外来人口只能选择住在城中村的小产权房、宅地基地房。根据统计,深圳约有740万套租赁住房,其中城中村的租赁住房大约有450万套,大约占比60.8%,超过六成。以城中村为主的小产权房规模高达全市总住房面积的一半。深圳超过1600万人在租房居住,其中约1100万人住在城中村,占深圳总人口比例的一半。由此可见,深圳的城中村已经在实际上成为保障性住房的备选和替代,为大部分外来人口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深圳的城中村蕴藏着巨大的活力,也存在巨大的管理问题。深圳迅速但不彻底的城市化,造成名义上国有化的土地所有权,政府在现实中却很难实施所有者的权利。原村民和外来建房者虽然占有土地的使用、收益和转让等各项权益,但从法律上考察,其开发和利用均不合法。宅基地、村集体统建楼等小产权房的交易转而求助于乡规民约予以确认,甚至可以直接在律师见证下进行交易。由于产权不明晰和主体管理责任不明确,城中村治理似乎陷入了“政府进不去、市场难作为、集体无力管、村民搭便车”的困境。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七成以上,城市管理难度大,市民化成本高,人口治理压力大。1100万外来人口租住在1102个城中村中,既给深圳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活力,也给深圳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深圳在“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民间智慧”这一现代化治理理念的引导下,政府引导、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与民间社会自我合作治理,形成了“熟人管理熟人”“外来人口管理外来人口”等创新治理模式,推动了流动人口治理及其城市化、市民化的进程。“房主自治”“建房人自治”“户主自治”“居民自治”和城中村物业管理等基层治理模式悄然成长,为城中村治理、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经验和新视角。
深圳就像一个大试验场,短期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丰富的城市化实践,为我们观察、研究城市化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为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