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实操学习0726(26/90)
【学习时间】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3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4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录音41分钟,学习时间一小时 从225页到236页
【学习内容】
第1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3,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4,“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5,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及发展。
第2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1,记忆的发展
在童年期,儿童的记忆发展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
2,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复诵策略:5岁的儿童10%,7岁儿童60%,10岁儿童85%表现为主动复诵。
对于不会复诵的6~7岁儿童进行训练,发现这些儿童容易学会,并能够运用复诵策略提高回忆量。说明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容易接受记忆策略,训练是必要的。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进行实际识记。
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地运用,中年级不大会运用,但经过指导和指示能够提高运用效果。
4~5岁成绩不受言语提示影响,10岁儿童成绩也未因言语命名而有所变化,6~8岁阶段言语命名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
学龄前儿童主要记忆策略,有: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
4,童年期的思维发展
1)基本特征: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是在9~10岁之间,至小学中年级阶段。
2)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
词语概念的发展
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特点划分为八种形式,归类概括为三大类:第1类不能理解实验要求,第2类属功用性和具体形象特征的描述,第3类包括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
推理能力的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3)新的思维结构形式:掌握守恒,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4)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三山实验
第一,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第二,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并基本上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第三,8岁儿童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期。
第3单元,童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和调节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评价能力
第一,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会接纳程度等,这些都是儿童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二,社会支持因素对儿童自我评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和同学作用最重要
第三,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
喜欢自己的儿童情绪最快;,对自己评价不良的儿童,经产生常悲哀沮丧的消极情绪
第四,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这些都有密切的关系。
2、自我控制能力
1)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控制攻击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见。它的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的影响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要求会等待。
2)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
3、道德发展
道德情感发展: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婴儿期就出现移情、共鸣表现;幼儿期表现出内疚和羞愧感;童年期认知发展,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并影响道德行为。
道德认知发展: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道德行为发展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4、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1)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是促进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同伴交往中的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5、友谊的发展
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1)友谊对童年期儿童的重要性
2)儿童对友谊的认识和发展
第1阶段,3~6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2阶段,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3阶段,9~12岁,双向帮助关系,不能共患难
第4阶段,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3)影响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6、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直接交往时间减少明显;父母教养关注重点转移,关注的重点小学是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2)童年亲子关系的特点
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父母从幼儿期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解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这是一种父母监管教育的过渡形式,其意在于家长允许孩子做出行动的决定,但同时监督并指导孩子的决定。
对儿童行为的共同调节的意义在于亲子关系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儿童获得一个自主性和权利,也要履行奉献和责任,双向交互作用处理的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处理的不好,会使孩子陷入家庭人际关系的发展困扰,也会在青春期带来更多的矛盾。
3)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7,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儿童与父母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着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增长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交往比例为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父母和教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