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经典诗作《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提议让才情出众的白居易以诗记之,于是便有了这流传千古的《长恨歌》。
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唐玄宗沉溺于女色,为后文的悲剧埋下伏笔。“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贵妃就这样带着一丝神秘走入视野。“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生动地描绘出杨贵妃的绝美姿容,将她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能看到她在宫廷中光彩照人的模样。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到“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描绘出两人在宫中极尽奢华、纵情声色的生活。然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份美好,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唐玄宗虽有万般不舍,却也无力回天。这段情节的转折,充满了戏剧性与悲剧色彩。
诗的后半部分进入奇幻的想象。“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杨贵妃在仙山出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她的哀怨、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从未停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将这份爱情的坚贞与无奈推向高潮。
《长恨歌》的特点十分显著。在意象运用上,“梨花”“比翼鸟”“连理枝”等意象,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与情感深度。创意方面,它将历史与爱情巧妙融合,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真挚爱情的歌颂,让故事充满传奇性。风格上,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动人。
名家对《长恨歌》评价颇高。清代袁枚认为“白香山《长恨歌》、《琵琶行》,微之《连昌宫词》,皆才人之笔也。”它在古诗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唐代叙事诗的杰出代表,更以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学创作。
《长恨歌》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爱情的美好与无奈,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它以诗意的笔触,让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