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最火爆的电影莫过于《狮子王》了。这部时隔25年再度回归,号称“真狮版”的《狮子王》唤起了无数人的回忆。
有人奇怪:那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会对《狮子王》交口称赞呢?
其中一条高赞评论这样写道:
“25年前,父母陪我看狮子王;25年后,我带孩子看狮子王。”曾经我没看懂的真相,生活都教会了我,我也希望能教给孩子。
孩子,你永远是父母的软肋
辛巴:“你是王,也会害怕吗?”木法沙:“我再强大也担心有保护不了你的时候。”
一旦有了孩子,父母也就有了一生的软肋。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提问#摧毁一个家长有多简单?#
其中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跟妈妈同床睡,有天妈妈突然半夜醒来抱着他,把他弄醒了。
醒过来的他看着妈妈的眼睛红红的,明显是刚刚哭过,于是问妈妈怎么了。
妈妈一边用手擦着眼泪,一边说:“没什么,就是刚刚梦到你走丢了,我到哪里都找不到你,然后就在那里一直哭一直哭,最后就被吓醒了。”
后来他跟妈妈聊起这件事,问妈妈:“梦中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天塌下来的感觉。”
孩子,就是父母一生最大的软肋。无论平日里有多么的坚不可摧,但只要涉及到孩子立马就能让你溃不成军。
不要把最恶劣的脾气留给亲人
辛巴的爸爸一直把最温柔最耐心地一面留给家人,辛巴把爸爸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最亲的人,最好伤害。好好和家人说话,少一句抱怨,有些悲剧就不会发生。
越亲近的人,越渴望得到温柔对待。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随意对孩子发脾气,这是每个为父母者都要学会的功课。
在《@所有人》节目中,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因为女儿在出门前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劈头盖脸就冲女儿吼。然而女儿当即吓得哆嗦,不敢说话,满眼恐惧,连哭都忘了,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
这种恐惧感影响还不是短期的。某些程度上,吼叫已经成为“新的体罚”。
很多研究表明,长期对孩子发脾气、吼叫,不仅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也会让孩子无法用正确的方式看待自己。
如果不去关注,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饮食紊乱、自我指责。
但也有些吼叫可能是遗传性的,这与父母童年经历相关,代代相传的吼叫,让他们不自觉的就延续了上一代的教育方式。
父母们几乎都发现,时间久了,吼叫对于减少孩子的不当行为并没有什么效果,有时候反而更糟。
我们要做的,就是循着孩子的眼睛,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下次再想吼的时候,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先问问自己,到底是在对谁生气
可能根本不是你的孩子,而是老板、配偶或自己的父母等等,这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出气筒。
放低声音,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坚定平静的语气说出来。
悄悄话也可以代替吼叫。孩子敏锐、敏感,要懂得尊重他们,不要伤害他们。
管教时心中有爱,带着同理心,适时鼓励孩子
鼓励不只是言语的赞扬,别忘了你的语调、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都会透露你的感受。
家长与孩子应该充满连接而非怒气,当你开始减少吼叫的次数,或者不吼叫,你便会感受到这个变化对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幸福,产生的莫大正面影响。
你赠予孩子的,将是一个世代相传的礼物。你看到的,会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写在最后
年少不懂狮子王,读懂已是中年人。25年前看懂的是剧情,25年后读懂的却是人生......
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有少年赤子般的勇气。愿孩子们,健康快乐长大,拥抱未来的星辰大海壮阔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