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美国人。这是一本讲学习思维和方法的书,有些观点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下面把一些学习方法摘抄如下,以便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
1.没有任何细节会彻底丢失,只不过,记忆提取的“踪迹”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远如此。用科学家的话来说,这是用我们的记忆来改变我们的记忆。
2.遗忘的威力。
(1)遗忘的正面作用之一:使得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遗忘的这一特性很像肌肉锻炼,先损耗,后增长。
(2)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许多人认为和生活经验相吻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并非一路消退,还有条路,称为“回想”,这是一种记忆的增长。
如果学习材料干巴巴的,回想能力低的几乎为零;可是如果是图片、照片、诗歌等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回想能力就会强悍的多。
99%的体验都会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大脑只会保留那些有趣、有意义、有作用的东西。
记忆是不会丢失的,其实是无法提取而已。
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的时候越是大费气力,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的越扎实。
二、第二部分 增强记忆
1.如果能还原到最初学习时的场景中,记忆效果的确会更好。学习时,潜意识有一定的价值,至少对于新吸纳的记忆会颇有帮助。不过,记忆并非每次都能借助于潜意识,比如,当沉浸某个问题时,周围的事情便可忽略不计。
2.强效提醒。成倍增加于记忆像关联的感知提示数量,而最简单的办法,学习场所多换几个地方。
丹尼尔.威林厄姆是一位指导课堂学习技巧应用的顶级权威,他建议自己的学生:备考复习时,不要照着笔记复习。把笔记放一边,整理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这样做,会强迫你吧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
换一个不同的房间,换一个不同的时间段,这些对惯常行为的每一个改变都会帮你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固一点,记忆更长久。
3.拉开时间间隔:化整为零才能记得更持久。
从临时抱佛脚到分散式学习。
间隔效应的发现,艾宾浩斯发现: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他成为第一个发现“间隔效应”威力的人。
最佳复习间隔: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一次,再过一个星期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3个月,6个月再复习。
学习的科学:时间跨度越大,你忘掉的词越多,但是你也能因此发现自己的弱项在哪里,从而加以纠正。跨度更大的复习间隔有助于他们分辨出哪些词最有可能是他们不容易记住的。
(1)最佳复习时间
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反复读、反复背诵、反复提及、反复练习,与其它联想挂钩,那才能真正保留在大脑记忆中。
4.先考试后学习。
熟练度的错觉会糊弄你的判断。
真正的缘由不在于我学的不够努力,在于误判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们以为今天轻易记住的数据、概念、公式等,明天或后天也一样能记住,以至于我们觉得既然已经“拿下”了某次作业或课题,那再去复习也就没什么用了。这种对熟练度的错觉是自动形成的,是潜意识的念头。
学习的科学:你的大脑越是费劲力气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因为提取能力与储存能力都被增强了。而熟练度恰好是这样原则的反作用: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浅。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对你没有任何意义,那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这个熟练度错觉正是导致学生考试成绩低于平均水平的罪魁祸首。
主动的回想比被动的重复效果要好。以背诵为例,学到差不多的时候最好先放一放,然后尽量用心去回想刚才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比直接再看书要更好。如果我们直接再看书,那下一次可能还是离不开书。
弗朗西斯.培根论述:假如你想把一篇课文背下来,与反复阅读20遍相比,更容易记住的方法是只读10遍,而且边读边尽力背一些出来。
学习与背诵的占比,学习占30%。
背诵是自测的一种方式。
考试是记忆的好帮手
更有效果的是早早考试,而不是延后考试。学过之后以考试的形式立即复习,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应该多增加考试的频率,而不是当做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工具。
“记忆提取练习”代替“考试”这个词。它完全符合比约克夫妇“必要难度”这一原则。
预考中展现的“无知”最具价值
有些种类的考试,尤其是单选择题考试,如果考错之后很快就能得到正确答案,错误的选择能促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
学习的科学:与直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脑中。更直白说,跟直接学习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脑子里去。它让学生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加以注意的重要概念。若希望预考能发挥最大作用,须得在答错之后给人以正确反馈。
自考 完全可以在自己家里进行。做笔记,分享给家人听等。
把学过的东西表述出来,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第三部分 解答难题--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课题
(一).孵化
顿悟,休息。凑得太近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孵化效果的确存在,但是,却不见得在所有场合都能起到相同饿效果
孵化休息归结为三个类别:其一是放松,比如听音乐;其二是轻度用脑,比如在网络漫游;其三是高度用脑,比如写短文或一项课题作业。
时间稍长一些的休息效果比短暂休息要更好一些,这里的长无非20分钟,短将近5分钟。如果人并没有到真正黔驴技穷的地步就跑去休息,则不会得到任何好处。早早收工跑去打游戏的话,你只会得不偿失。
(二)渗滤
长期的、逐渐累积的过程,不同于短期孵化,称为渗滤。
蔡加尼克效应,全神贯注工作时,他人对你的打扰不会延长这项工作在你记忆中驻留的时间,而且还会让你在心理上把这项工作提高到“需要先去完成”的首要位置。
一旦脑海中有一个最重要目标,该目标便会调动我们的感知,以求实现它。心中一直惦记着那个目标,使得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高度敏感期”,潜意识里和意识里都不断关注着与那篇文章相关的一切事物。
有意识的反思:问问你自己。
渗滤的 三个阶段:第一先退下来,一直惦记它;第二有意无意采集数据与资料;第三听取自己想法:怎么思考,怎么分析收集的东西。
(三)交替:混杂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不同动作的交替训练比单一动作的固定训练更为有效。
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重复来熟悉一个全新的动作技巧或是学习材料。问题是一再重复能形成很强的错觉,以为你的本领提高到了一个稳定的高度。而交替练习却给人一种进步缓慢的表象,可随着时间的累加,交替练习积累的进步比单一重复多得多。
在设计自己的交替学习方案时,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学过、练过,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到一起。
交替学习的功效就是让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
(四)把握感知的力量
知觉学习是主动式学习。要让视觉系统快速运行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同样都快速运作起来。
(五)让睡眠巩固你的学习成果
睡眠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筛选并巩固存入脑中的信息。深度睡眠期(集中于前半夜的睡眠)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非常重要,包括名称、日期、公式、概念等,最好按平常时间上床睡觉,早早起来快速浏览;帮助你巩固运动技能、发挥创造性思维(科学、数学,写作等)的睡眠时间在后半夜,也就是清晨醒来的那一段时间,可以晚点睡,晚点起。
四、四部分 有关学习的关键问题
1.自测有多大效果?自测是功效最大的学习技巧之一。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靠自己,对着同事或精子凭记忆背诵文章,一边踱步一遍解释给自己听,吃饭时讲解给大家听。只有当你必须讲解给别人听时,你才能真正弄明白你要讲的东西。
2.问:重温课堂笔记或课本能有多大的帮助?
一字一字地看一遍对你的学习不会有多少加深作用。给书上划上荧光线也没有多大作用。这两种做法属于被动式学习,都容易使你产生“熟练度错觉”。但是反过来,你在看一遍荧光线划过的内容之后,合上笔记,再把他们默写出来,你的复习效果就强多了。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让你知道没明白、没记住的地方,知道哪里需要回头再复习。
3.电子媒体分心都不是好事
魂不守舍不是好事。但短暂的休息,20分钟以内休息方式有时能以不同的思路审视困难。
4.针对一项耗时且很费脑筋的课题,提高效率的号办法?
不要往后拖延,越早开始越好;中途让自己停顿一下,去做别的事情。让复杂的任务不时中断一下,不能耽搁太久,这就是渗滤的过程。
5.为什么我明明认真复习了,还是会考砸?主要原因?
熟练度错觉。要自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