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想图个清净,于是就在湖区买了栋房子,刚住下的几周还算太平。可是不久,几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追逐打闹、踢垃圾桶、并且大喊大叫。老人忍受不了这些噪音,便出去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玩得真开心。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我给你们每天100元”。年轻人当然高兴,既玩了还能得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更加卖力地闹起来。过了两天,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到现在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从明天起,每天只能给你们50元了。”年轻人虽然显得不太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钱。每天继续来这里打闹,又过了两天,老人“非常愧疚”地对他们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计划我的开支,所以每天只能给你们1元了。”“1元?”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我们才不会为区区一元钱在这里浪费时间呢,不干了。”从此,老人有了安静悠然的日子。老人的智慧其实暗含了心理学上的“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实验人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给予某一人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肯定
第二组:始终对之否定
第三组:先否定后肯定
第四组:先肯定后否定
实验结果:对数十人进行实验过后,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对第三组最具好感,而对第四组最为反感。
初恋的年轻人,因为有缘相识而兴不已,把所有的好话说尽,尽自己所不能也要得到对方欢心,虽然真诚,但却很难持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了那么多的甜言蜜语,也不能继续支持超额的奉献,对方就会觉得你对其一天不如一天,渐生矛盾。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同,同事的接纳,于是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可是,后来发现自己身心很难支持,渐渐无声无息,反倒被认为“三分钟热度”,同事的态度由好转坏。人们对事物、对人的期待都是不断提高的,高开头,低结尾令人失望。不断进步和与时俱进才是情理之中。
在家庭中,大人都喜欢听好话,更何况孩子。因此,在教育中,面对孩子天真幼稚的行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判定,应发自内心地赞美孩子的创造力:“你真行!我小时候可不如你。”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对他的鼓励更应多于批评,孩子的进步就会越来越快,也会把家长当作自己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如果为人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责备,甚至恶狠狠地训斥,那么必定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在你的训斥声中渐渐丧失殆尽,同时毁掉的还有你与孩子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十万个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