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里殷商有个质子团。质子团顾名思义就是各诸侯国里的儿子被“请”到朝歌生活。是用来他日一旦某诸侯有不轨之心时,要挟用的。
你儿子在我手,你还不老实点。
这一招果然是奏效的,像掐住了一个老父亲的咽喉。殷商是懂得用兵的,更懂得人性的弱点。
且这些质子们是他亲手调教出来的。殷寿的豪气,殷寿的魄力,殷寿的智慧,殷寿的男人味,谁不是以殷寿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披荆斩棘的“大英雄”。
偶像的力量,光芒万丈。冀州苏家质子,与其说是为父代死,不如说死在殷寿的人格魅力里。
三言两语,就PUA了一个人。以死表忠诚,激起身后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冲锋陷阵。
四大诸侯的鸿门宴里,殷寿想再次验证一下自己的影响力。
“你们的爹图谋不轨,你们杀了他吧,替国尽忠。”
上升到爱国的高度上,便不再是关起门来的小事。自古忠孝难两全,但忠的大义远在孝悌的小情小爱之上。
质子们恨其不争,恨父亲怎么能做出如此糊涂事来。殷寿的话是圣旨,更是真理。但他们心中某部分的信仰崩塌了:为何给予我生命的男人,玷污了我心中的男神?
这真是艰难抉择的时刻。质子们从未遇到过,他们的老父亲也傻眼了。
且看4个质子是如何做的?
一个几乎没犹豫什么,就将刀刺向了父亲。转眼他便取代了父亲的位置。他得到了属于胜利者的光荣,像战场上击败了强劲对手,不管用什么下作的方式,只论结果。
他以最果断的速度最大化地表明他的忠贞,臣服于权威,也觊觎于果实。
踏着血肉身躯,成就自我。以后,心无旁骛,一往无前的为更高的荣誉出卖灵魂与良知。
于是后来他真的杀了殷郊,那个与他一起长大的兄弟。
一个为了不杀父亲提刀杀殷寿。
一个不愿动手,父亲自己撞上刀去的。
一个跪下求情,让父亲为苟活付出代价,死得更其所。
4个人,4种选择。生死关头,有人是人,有人是人面兽心。
后3位是八百诸侯质子中的少数清醒者。或者说是被殷寿思想毒瘤毒害的还有些独立思考的人。
王阳明说: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西伯侯去朝歌前,曾郑重嘱咐大儿子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定要留在西岐。
凶多吉少,是祸躲不过。此行,他将生死置之事外,将平安留给儿子。
可是伯邑考还是来了。他爹前脚出事,后脚他就赶来了。除了带来满满的奇珍异宝求情,还有他的命。为了赴死,一路狂奔。
前往就是宿命,敢来送命的人,是有多愚蠢?再怎样,不孝的罪名也扣不到他头上。他何必要作死?
那样一条年轻有为,宅心仁厚的生命,换取老弱之躯,值得吗?
伯邑考仅微微一笑。他懒得说大道理,或者在这件事上还需要什么大道理呢?
赴死比牺牲更令人肝肠寸断。他生命的意义,一边在竭力求生,一边时刻准备着交付出去给他生命的男人。
《庆余年》里有句台词:这世上若没有让你甘愿赴死的人,活着何其无趣。
西伯侯是幸运的。他回家了。回到了永远失去又永远寄存在他心里的儿子的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威逼利诱之下,自保是本能。还能保存本心的,是教育的力量,也是血亲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