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荷香
正如文中几位朋友的高逸之趣,驾一叶小舟,远去江湖,去追求理想中的一盏荷香茶。
荷花,风姿绰约,晚含而晓放。清月下淡淡的幽香氤氲,伴着朦胧的诗意,划一小舟在湖中慢行于香影中,涉趣探幽,无须采摘,只选一朵莲,一捧菡萏于手中,把装有少许茶叶的小纱囊放入花蕊处,再轻轻把花瓣合拢,记路而归。第二天清早寻径取出,在舟上直接煮水泡之,香韵尤绝,心逸神怡。和古时那位美丽女子芸娘一样,都是真香客,爱香人。这样追求香,这样的妙趣,那是对超越俗尘的、灵韵的追求。
江波摇我影,翠微洗尘心。心因荷而弄影,茶因荷而送香。荷香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清净从容的香的世界。
很有意思,佛教中也有一个香的世界。佛教中最高境界被称为香国或者众香界,进入佛教的极乐世界就是这是进入这样一个香国。
在那高高的须弥山顶,有国名众香,有佛名香积,它所传出的香气,传遍了宇宙。在这个香世界中,一切都散发出浓浓的香气,人所经过的地方都有鲜花点缀,香气扑鼻,下雨都是香花雨。而来此修行的人,要染香水,吃香饭,并谈着香的语言,呼吸着香的气息。佛所传的道理就是香气四溢的大道理。佛的信仰者就是香客。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自古以来,这妙意的香的世界也是诗人的理想。
屈原在《离骚》中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人以荷自比,以物比德,珍爱自己,自我叮咛,要珍摄自己内美、清洁的灵魂。
屈原的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也就是以物比德。
文以载道,载的是德之道。诗言志,言述的是诗人内在品格的性灵表现。
品格即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有一流的人品,方能有一流的诗品,这几乎成了中国诗学的定论。
以物比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的诗中的芳草名目很多,如芙蓉、兰、蕙、芷、杜若、木兰等。诗人眼中的物芳,为天地之造化,那不改的香气,就是诗人清净不屈的灵魂。中国文学的妙境就是在这形式之外的妙香远溢的世界中。
屈原就是一位深谙以香味为生命滋养的人,你不见他“朝饮木兰兮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爱香如命,“吾既滋兰以九畹兮,又树蕙以百亩”,香是他的天国,是他的乐土,是他的众香界。
不独有屈原如此,古今众多诗人都所追慕的,也是这样清香四溢的境界。
有诗为证:“自从去年一握手,至今犹觉两袖香。”“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不愁明月近,自有暗香来。”“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色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他们要在这香中寻找自己原有的活泼、原有的天真、原有的生命香味。古今诗人,抖抖身上的杂尘,似乎别无长物,就剩下这一点香气。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香味,没有人遮蔽你,是你自己遮蔽了自己的真性,诗人的告诫就是要追寻自己性灵的真实,托出生命中的香世界。
诗,一卷卷历史的风华,春秋有高古,秦汉有气势,魏晋有玄妙,盛唐有风骨,大宋有情致。人生本不可选择,如若可以,我愿为一棵香草,我愿做春秋的芙蓉,秦汉的庭菊,魏晋的幽兰,盛唐的牡丹,宋时的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