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久没有那种不舍得将一本书读完的感觉了,但是这本《13 67》让我重温了这种久违的感觉。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让人不忍心读完,而更可怕得是,当你读到这本书的最后几行的时候,才会明白这本书究竟讲得是什么。就像作者在引着你一路观光,但是如果光贪恋沿途的景色,就一定会错过最终的美景。
推理小说的高潮往往就在谜底揭露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但是这本《13 67》却在谜底出现之后,蛰伏几页,随即继续贡献了远远超过案件本身的震撼,随之两三行之后全部完结。“事成拂身去”,光剩下面对着最后一页对着书页目瞪口呆的读者本人。
用案件的谜底震撼读者,是经典推理小说理应如此的规定动作。但凡是能称得上经典的,哪一部都能将人镇住。但是本书不同,它给人的震撼源于文本的结构,而不仅仅是推理本身。在小说集中,不同的文章中围绕同样的主题来组织。像是同为警察小说的《第三时效》,也可以称得上是精品,各篇之中的主角都彼此有着各样的关系。但是在整体性上,就与本书相差太远。这绝对不是因为本书的故事主角都是同一位,重点是本书在描写的时候,始终围绕着“时间“这个要素来展开,这在最后一篇的名字中就有了暗示。而同时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又形成了“叙诡”,而这个诡计如果要实现,又必须得读完前面的小说,才知道事情究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这本书起码得读两遍。非要泄底的话——因为推理小说最忌讳的就是泄底——倒是非常像电影《薄荷糖》的结构一样。
二
既然是推理小说,无论怎么样,推理的质量还是必须要考察的。单纯考虑这个元素的话,第一篇《黑与白之间的真实》与第三篇《最长的一日》称得上是最好的。
第一篇就是完全的安乐椅神探,通过证人们的口供剥丝抽茧,发现真相。而案件本身更让人精彩的地方在于,案件本身并不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与本书的特点一样,只有将这篇小说完整的读完了,才知道这本书的悬疑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前面的篇幅中已经陷入到传统的安乐椅神探的固定模式中之后,随后的篇幅马上又进一步的延伸,又以大量的内容来讨论了犯案动机——而这在传统的本格推理小说中并不是重点——动机的真相成为了隐藏的谜题。
传统的小说往往是发现案件解决案件,而这篇小说的模式是解决问题之后你才会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一路上都是作者在引导你误导你,最后给你一个surprise。这个惊喜绝对比单纯的解密刺激得多。
第三篇的写作结构相对而言就没有这么复杂,它复杂在案件上。两个看似无关的案件——当然了,有经验的读者肯定知道,作者不会平白无故写两个无关的案件的——在主角整理线索之后,很好的拟合了起来。在这个地方,很多的推理过程都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思维过程。往往是提出一个反常的现象,马上就予以了解释,而并非是将所有的结论攒到最后,一波地说出。这种挤牙膏似的推理过程,倒是很符合警察办案的情况:手头上的线索,有什么想法,理应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分享,即便这个同事是自己的跟班。
将两个案件拟合起来之后,其实最后的结果,读者也应该猜得到了。甚至说故事到了一半的时候,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就应该凭着感觉大概地描摹出案件的轮廓。如果这点做不到的话,显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推理小说读者。而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是它没有停步在解决案件。如果这样的话,只能说是不错。它更进了一步,讨论起了围绕这个案件完成时候的周边人士的行为。完成了规定动作之后,马上切换到自选动作也完美的实现。后者的精彩,就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最终的高度。毫无疑问,就是这个多走一步的推理,让第三篇成为了经典。(不能详细的说明,真是太痛苦了。)
三
既然是警察小说,毫无疑问推理的主角肯定是警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主角是警察,就一定是警察小说。就像是东野圭吾的加贺系列,主角是再典型不过的警察了,但是将这个角色换成别的侦探,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或者说吉敷竹史的案件交给御手洗洁来侦破,有什么问题么?刨去可能存在的感情戏之外,这些案件交给谁都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小说还是能看。但是像上面说的横山秀夫的一系列作品,如果主角不是警察的话,整个小说的逻辑就会说不通了。《第三时效》《时震0》都是这样子的。
《13 67》同样如此,它是一部货真价实的警察小说。如果说第一篇文章还看得不真切的话,在第二篇《囚徒道义》里面就有了非常明显地展示。像是这种“钓鱼式”的执法,就只有警察能够实施。这篇小说倒不是一个完整的推理,因为谜底的解开,靠得不是严密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它是一个做了局的缉凶过程,无非是将布局的过程,利用文字的安排错落有致,让人叙述的先来后到的问题,有所疑问。这就恰好的发挥了警察小说应有的特长,展示警方办案的流程,而不仅仅是推理——毕竟这个谁都能干。
第四篇《泰美斯的天秤》的整个布局则像是《囚徒道义》的反面。讲的是警察如何在办案过程中包含私心,在办案过程中隐藏自己的犯罪事实。整体来看,这部作品的推理内核同样非常棒。但因为他的办案手法实在太过依赖警察身份,所以将他视为警察小说问题不大。而更重要的是,如果细细的考察他的犯罪动机,更与他的职业身份脱不开关系。
四
在开头的时候,说到了本书的结构在时间上是倒序的。所以最后的两个案件《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实际上是最早发生的。而尤其是《borrowed time》中的案件,更是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及。不过这个案件的巧妙,还是必须等到全读完才能领会。不仅仅因为这篇是整本书的点睛之作,就算单纯的一篇而论,也是非常刺激的冒险类作品。确实,与其说是推理这篇更像是特工的冒险。它又牵扯到本书的最大的谜题,所以在字里行间又会驱使你寻找其背后的答案。《borrowed place》也算是探险多于推理的作品。围绕着一个针对廉政公署工作人员的绑架案,展开了叙述。
在这两个案件中,作者明白无误的表达了创作意图。他不仅仅是为了读者写一些好看的推理小说这么简单,而是利用各种犯罪故事来表达香港在过去五十年间发生的历史。这两个案件都有非常浓重的殖民地色彩,犯罪对象指向的就是英国人。这只有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才有可能发生这种特别的案件。而对这种特殊的反复强调,也就迫使读者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香港特殊的时空观在最后两篇的名字中就看得出来,他们都是borrowed来的。他们的主人是谁呢?当然在书中没有给出一个明显的答复,但稍有常识都能够猜得出来。而既然主人不出面,港英这两方又是如何将这座城市建设的如此辉煌呢?
最后两篇文章的意涵也就出来了,它其实是香港警方的赞歌。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正是香港警察,在不经意的地方不经意的地点以人们不经意的方式保护着香港十八区的安定繁荣。
从最初引起大混乱的“六七暴动”开始,香港警察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保护神。而无论是之后的警察内部的腐败分子、作奸犯科的江洋大盗、改头换面的黑社会头目还是阴险狡猾的豪门人士,都无法逃脱香港警方的火眼金睛天罗地网。他们的犯罪行为都会得到正义的惩罚——而这种正义,并不止步在“法律”的规定,而是来自香港市民朴素的道德观念。更进一步,香港警方已经不只是一个执法者,升华成了正义的保护者。沿着这条线索从后往前看,会发现香港警方守护神的身份越发的明显。
五
在最一开始,本书的主角就已经死去。但是他死之前,还是让一个真正邪恶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而不仅仅是来自法律的惩罚。他的徒弟担当主角,这种代际的传承也象征着警方对香港的保护依然不变。香港警方的辉煌,仍然可以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