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刚认识两三天同事,会心大的开不合适玩笑打趣,甚至职场上很多场合,说话也没个分寸,最后往往给别人落得处事稚嫩,不够沉稳的形象。甚至一度我的领导告知我说我的沟通有问题,为此我特意去一家电销公司呆了3个月,锻炼自己,最后销售业绩不错,被关系要好的用户告知:你的沟通完全不存在问题。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别人会觉得我的沟通有问题呢,我开始想到因为业务能力好,给新人做培训时候,我在培训时候,虽然写了大纲,但是总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样就会导致,听众听取信息时候非常胡乱,最后就会被被人评价:沟通存在问题,逻辑不清晰,16年&17年,那年我并不清楚什么是逻辑,还没意识到自己问题
18年看了三节课结构性思维,告诉用户怎么结构化的表达,那会才有点表达时要信息分类概念,而知道19年5月份,购买了公众号【关于表达底层能力】课程,才发现2年来困惑我本质的问题:不会沟通不存在的,沟通存在问题,往往是你不了解大脑的构架。
所以看完课程后,我连着写了【你真的会沟通吗?】
包括沟通本质:信息传递并做出执行的过程,按照大脑对信息处理到执行会经历:接受信息-认知处理星系-做出行为
往往跨部门沟通中,不讲清楚事情背景,协同的同事处理信息的认知就会存在问题,同时沟通中往往不是简单堆砌信息就完事了,也不是就沟通一次就完事,经常要确认【是否讲明白】【如有疑问随时沟通】之类
加之人脑本能对分类信息记忆和理解更快,所以就有了类似分类结构信息表达
什么是逻辑?无非就是有理有据结构化的表达,例如因为所以,结论先行,时间顺序等
所以我在【你真会沟通吗?】总结三类职场沟通场景:【对外协同】,【对上汇报】,【防背锅】表达模式,但是最近看完了
马东的【好好说话】发现关于得体说话这个事情真的一个值得学的老练到老的活儿
而且这个活完全就是一个眼力见的活,一个能和任何人都能沟通得体有朝气也有锐气的人,必定是能敏锐体察环境,情商极高的人
因为世界万物,为人性复杂
只有是人就会有情绪,面对不同场景,不同关系,自然而然沟通的方式不一样,这本的书的前1-2章,主要讲好好说话的好处&以及不会好好说话的隐患,小到公司场景,大到社会工作环境出发,表明企业越来越看重一个人表达能力,因为工作趋于趋同,能判断你不和别人不一样的唯有你说话的方式&行为,而不会好好说话的人往往会给自己留下隐患,这又让我想起,我第一份工作中遇到问题,当时想去其他组,又没和自己的组长打招呼,私底下就过去了,这个是多么不成熟,如果是现在的我,我一定肯定会直接当面找本组的组长聊,聊想法,那会处理事情方式简直可怕
同时提出5种说话场景:沟通 说服 谈判 辩论 演讲 ,高手说话往往会先观察环境,收集信息,判断场景才会做出说话策略,其中讲沟通是权力是双放,更多注重偏理解,说服,权力是在对方,不是你有理你BB,关键再于引导对方思考你的想法,谈判再双方,关键要合作共赢,演讲在他方等,接着是分别对应每个场景实际中的例子给出分析&应对策略,个人感觉非常适用,建议写下来,时时观察练习
关于沟通场景应对小技巧
1.任何沟通都是双向的,类似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地
沟通这件事永远是双向的,不是你单方面把事情讲完了,任务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听众还得能投入,沟通才算成功;否则,说得飞快,只会让原本能耐心表达的重点变成一股脑的噪声
注明:沟通要有节奏讲清楚背景,讲明白事情,讲完咨询反馈,是否讲明白,没明白可以提出来等
类比面试,和领导过方案,跨部门协同这个是沟通要遵循第一要义
2.沟通中【买时间策略】应对面试&客户不给你时间策略
此种场景下沟通策略:当表达的时间受限时,千万不要继续一根筋地按照原本的思路讲下去,也不要把话说得跟连珠炮似的,而要首先考虑为自己买时间,让对方有耐心听,我们才有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例如:给你1分钟才艺展示机会?说实话,1分钟才艺展示这个感觉挺难的,尤其对我来说,我工作的时候是一个没什么魅力的人,存在感也不强,但是不知道为啥,身边很多朋友都说和我相处很舒服,一起做事情特别安心,也许这也是一种魅力吧,这个可能有点超时,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讲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呢?
关于时间不够常用句型
【请先给我一分钟好吗?保证不耽误您时间;
关于这件事,如果您不给我时间解释,那就是逼着我说谎话了;
这事很复杂,你想知道详情吗】
传递坏消息的分寸与技巧
常见3个误区:表现感同身受&混淆善意和愧疚&过于富于行动导致缺乏分寸感
解决方案:专业、善意与陪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教导大家要有人情味一点,但是在传递坏消息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展示出的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姿态,既不过分亲热,又不过分冷漠,才能做到既准确忠实地传递消息,又不会进一步刺激到接收方的情绪。
眼神要直视,不要躲躲闪闪。而这些细节,其实也是在暗示告知方没有做什么亏欠被告知方的事情,坏消息不是来自告知方,告知方只是因为职位、身份,才来向被告知方传达这个消息。
我们日常在与人沟通时,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叫“同理心”。面对坏消息时,当我们怀着善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我应该多做一点事来帮助你”的心态,慈悲行为就是这么来的。但其中有一点微妙的差别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应该表达的是“愿意帮助的善意”而非“过失在我的愧疚”。
而且很多人都有阴暗心理,遇到坏事情,总想找个人负责
所以要记住,不论我们有多善解人意,我们都只是来传达消息的,而不是来道歉的,说句“很遗憾”也就行了,不要上升到愧疚、抱歉这种话。注意这一点情绪上的微妙差别,很多时候就可以避免后续的无尽麻烦。
传递坏消息常用句型
【我很遗憾,情况并不乐观
有任何疑问你都可以问我,我会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切消息】
如何迅速真诚营造关系
不给对方施加压力:不要索取信息,而要分享态度
例如“你喜欢孩子吗?”
“这年头当父母啊,真是越来越不容易!”
这类问题就比较不会伤人,因为“喜不喜欢”或“容不容易”只是表达态度,聊起来没有压力。且态度这东西,聊着聊着,对方往往就会很自然地变成跟我们分享信息。
抛砖引玉,以自我揭短的方式向对方跑出话题,因为人性都是喜欢比自己低的(我深谙此道)
把问题抛给在场的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面向某个人(还是不要施压)
大家一言一句肯定能引导聊起来
总之,做到不索要信息、不炫耀自己、不具体针对,才能既拉近关系,又避免冒犯。
委婉礼貌地拒绝对方
借钱场景:如何拒绝借钱
别关心金额,先关心原因,了解情况后,我们根据对方借钱的原因给出一个不借的相识理由
例如常用句型:你最近是遇到什么困难吗?我也遇到这样的问题,真抱歉没办法帮你
人际冲突如何处理
很多人说自己对事不对人,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事实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版本。所以,我们就要了解,所有的沟通事实上都是在“对人不对事”。在沟通中,我们对于事实的每一个陈述,都是在以某种形式攻击那个拥有不同版本的人。囿于情绪和认知的不完全,我们往往意识不到“两个版本”的存在,而都误以为是对方不讲道理。这时候,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存留下来甚至爆发出来。
解决方案:认识到了“两个版本”的问题,我们就要努力去拆除这个陷阱,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打一剂“感受的预防针”。比如,当你想要宣泄情绪、表达不满之前,试着做一些这样的铺垫,抱歉,这或许未必是事实,但我难免会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说这可以预防呢,因为你只是表达感受,没有评价,至少缓和矛盾,所以还是人性啊,本能对评价先就是攻击,对否定就是反击
“感受的预防针”的用途,是让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至于让对方过度防卫而引发不必要的反弹。但打这种预防针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隐藏自己的感受,所以,在使用时也一定要注意将后半段清楚、直白地表达出来;否则,虽然没有爆发矛盾,但问题也无法得到沟通。
怎么说话不得罪人
其实,得罪人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未必非得起了正面冲突、口出恶言才会得罪人,很多时候,我们即便心里并没有什么恶意,但表达上和思路上出了问题,还是会让人觉得不舒坦。
常见误区想表示关心,在别人听起来却是指手画脚:归根到底,当你指手画脚地评判他人的时候,无论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传递给他人的潜台词都是“我处在比你高的地位”。在与人平等沟通时这么做,当然就会得罪人了。
解决方法
首先,当你想要评判他人的时候,没必要非得用那种指手画脚的评价式表述,不妨试着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比如,“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是一个会让人不舒服的评判,所以在说的时候,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你这样,让我很难做。”听起来就会好很多。
原因在于,前者是对他人居高临下的评断,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越界”;而后者只是对自己自身感受的表达。平辈论交,我们无权评判他人,但当然有权表达自我。于是,在意思一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巧妙地把评价别人转换成陈述自己的状态,既说明了问题,又不至于得罪人
想表示安慰,在别人听起来反而是漠不关心:
不关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当然就会得罪人。而这里最大的误区在于,有些我们脱口而出的看似安慰的话,常常会起到反作用,反而让对方觉得我们对他是漠不关心的。比如人家遇到困难时,我们常会说:“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做事情就是会出错。”“没事的,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类似这种“降低事情重要性”的句型,我们说起来,会以为这是在安慰人家看开点,但听在当事人耳里,往往更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因为所谓“看开点”只能他自己说,你不能帮他做决定。这样,在你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会让人觉得不爽
解决方案 聚焦在人身上,先肯定人说对人的感受
要怎么避免给人留下漠不关心的印象呢?那就是在安慰的时候,最好强调人,用“这件事对你真可惜,但你的付出,我都知道”来取代“别难过,这件事根本不重要”。比如,你与其表示:“没事的,我是过来人,这都是小事!”还不如说:“唉,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结果变成这样,真是非常可惜。”
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
传统教育中,却往往倾向于贬低“情绪”的价值。似乎“有情绪”就代表着不理性,所以是不应该的、低能的、缺乏自控力的表现,需要尽快被当事人克制或者摆脱。
但是这种克制和逃避的训练,往往只会让当事人在陷入情绪后,也同时对自己“有情绪”这个事实产生自厌心理。而努力压抑的结果,或者是莫名其妙的冷漠,或者是毫无征兆的爆发,这对人际关系的建构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与其说是情绪让人变得难以预测,倒不如说是因为缺乏面对情绪的沟通方式,才让人变得不可理喻。
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包装成别的东西,要直接说出来。别担心,其实人可以接受理性的需求,也可以接受非理性的需求,但是你如果想把非理性的需求包装成理性的需求,反而会有很多人接受不了。说白了,你讲道理,人家当然尊重;但是你明说你现在不想讲道理,人家也可以体谅;最讨厌的就是你明明不想讲道理,却非要包装成你是在讲道理的样子。
总之,坦白说出自己的需要,会让其他人更能预测你的行为,从而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双方明确了事情会走到哪一步,就可以和和气气地处理情绪问题,而不会真的伤了感情。毕竟谁都有需要情绪宣泄的时候,互相忍一下,其实也就过去了。
怎么面对他人的暴怒
误区1:挣扎所谓挣扎,就是解释或反驳。人在被“喷”的时候,不论自己是对是错,都有想解释或回喷的冲动。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反抗只会引起战事升级,因为,在气头上的人本能就是反抗。所以,我们越挣扎,对方越急眼。原本对方可能只是挑个刺儿,因为我们挣扎,可能对方转眼间就开始攻击我们的能力甚至人格了
误区2:闭嘴
有些人教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怒气时应该调整心态,做云淡风轻状,这种观点其实是在教我们回家后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但却回避掉了最棘手的问题——现场怎么办?事实上,在现场像木头一样站着,一言不发而且不给出任何反馈,只会显得笨拙,甚至被理解为无言的抗议。
误区3:“你先冷静一下”
这句话不仅在职场沟通中是大忌,在感情沟通中也是个大杀器。叫对方先冷静一下,基本等于是在说,人家刚才的发言都是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说的,都是废话,而这岂不是火上浇油?叫对方冷静,或者指出对方情绪不是太稳定,其实是在借由情绪来否定对方的指责,一定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弹
解决办法:隔离、同理与拦截
给自己做心理隔离在与别人沟通之前,先要保证自己的状态。所谓给自己做心理隔离,就是自己跟自己进行理性对话,以达到心理隔离的状态。如果因为对方的暴怒,自己也开始生气,十有八九会让对方的愤怒升级。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分析,洞察对方真正的压力点,把自己跟情绪的旋涡隔离开来。
面对一个愤怒的人,正确的姿态永远不是站在对立面,而应站在同一边。因为愤怒往往来自无助与无奈,所以,让发怒的人逐渐平息怒火,关键是让他多一个队友、少一个对手。
使用同理心句型同理心句型,就是通过重述对方的现状,来让对方知道我们可以看到并理解他的情绪,从而达到疏导情绪的目的。我们不是去肯定对方发脾气的内容,因为气头上的人是非理性的,很多说法未必代表他的真实所想。
关于拦截:回击会让战事升级,不回击又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不公平,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拿出我们的拦截话术——“我有不同意见,不过这不是重点。”对待恶劣的人身攻击,我们要拦截而不是回击
但其实人性比我们想象得要暗黑那么一点点——我们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们虽然想和优秀的人交往,但我们是不是更愿意与那些没我们优秀的人来往呢?心理学家就指出,当我们“比下有余”的时候更容易感到安全,更容易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所以,适当地把自己的弱点交到对方手上,可以拉近对方与我们的心理距离。而一个有弱点的形象,也更容易让他人觉得这个人更真实、可掌握,反而容易投注更大的信任。
关于说服场景应对小技巧
关于谈判场景应对小技巧
关于辩论场景应对小技巧
关于演讲场景应对小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