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因为天气降温比较多,晚上坐在桌前读书写字感觉不太舒服,于是转移阵地蜷在床上小桌板前看书,对着电脑做笔记,下半身窝在被窝里。温暖是感受到了,效率却不见提高,还容易分心。昨天已经来暖气,今晚遂开始重回到桌前,开始新的星辰大海的征程。
今天思考的几个问题:
1、申请-审核-复试招博政策变革的原因。我想有这几点,① 这是一项改革制度,既然改革那说明原有完全以考试分数决定的制度有不足,虽说以前的重考试分数的制度,也可以在面试阶段有操作余地,但是能进面试的,应该都是很能考试的,所谓很会考试的学生。做学术研究和很会考试,两者应该有很大区别,会考试,突出的是死记硬背、懂得迎合考试的能力,学术研究要求有学术兴趣,脚踏实地静心做研究的精神,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博士研究生要求的更重要的是这些,考试只是其次;② 申请制度根本目的就在于选出更符合学术要求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会考试的学生。更符合学术要求的学生,对导师,对学校,对学生自己都有利,而具备做学术研究要求的学生却不一定就是会考试的学生,尤其是在博士阶段,如果具备所研究领域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再来做研究,出成果的效果可能好得多;③ 申请制度也并未完全摒弃考试,只是把考试难度相对降低,考试顺序调整。这样做可能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招生毕竟是竞争性选拔,学生多,名额少,只有通过考试才是最公平的办法,所以考试必须有,而且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滤掉关系户的可能,另一方面是通过了先审核再笔试、面试,这样入围考试的基本都是能满足导师基本要求的学生,筛选出符合导师期望的学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同时缩小了选择范围,笔试进面试也需要通过考试过关,增加选择的针对性,竞争性也相应增加了,这或许是为了规避关系户而设置的。总结: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关系,情况复杂的国情下,一个博士招生政策的变革,即可看出这个国家体制改革的迷津,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充分考虑到人情与人性。制度的设计一定要形成基于共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而持续地因时因地改善。
2、杜绝自己的“小动作”。我的不良“小动作”包括抖腿,驼背,说话太快,唆牙,分心。这些是必须要改掉的!驼背被老母亲从小到大的纠正,现在总算差不多了,但是腰板还是一定要记得时时挺直,堂堂正正做人,志气轩昂处世。抖腿从大学时就有意识克制,也已经差不多没有了,不过还是要注意,不能复发。说话快,控制很长时间了,还是不行,要下大力气克服之,从现在开始留一万个心注意控制语速。唆牙这个是继承祖父的不良小动作了,要克服掉。分心,这个是最难的,手练着字,心里天马行空,乱云飞渡,都不知想到哪里去了,看书时也容易七想八想,就是不想眼睛盯着的文字,这个必须要改掉,分心还有一层意思,不要被别的事物打扰,一个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上,从今天开始关闭微信,晚上再不上微信,白天工作需要上,但不要长时间留在上面。
3、反思到一个问题,英语阅读的总结,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光看,不记,这个很不好。从此以后,没看一文,时时记笔记,包括单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