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荐我一部韩剧《我们的世界》,故事非常简单,以少女的视角讲述了青春期的校园,被孤立的小伙伴。看完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那个令人无比思念的成长年代。
影片设定的时间是在四年级,10岁。按照心理学的划分,这一阶段属于童年后期,即将步入青春期(当然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青春期已经普遍提前)。在这一时期,孩子与小伙伴交往的社会关系需求增强,小伙伴的影响会逐渐取代父母。可以说这一时期友情的地位在孩子心目中是相当高的。因此,他们害怕被拒绝,害怕被孤立,恐怖被排斥。
片中的主人公李善就是被群体孤立的一个。在开篇的排球课上,因为不想跟她一组,同学们可以污蔑说她踩线犯规,让她出局。她安静乖巧地站在一旁,心底却充满了渴望。正是因为渴望被接纳,才有了帮宝拉打扫卫生的一幕,并得以认识了新来的转学生韩智雅。满怀希望地编织手链,以为能够得到宝拉的认可,结果却被耍了一场。这时候的李善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也因此对智雅的友情分外珍视。
印象深刻的是两人一起畅谈理想的时候,李善看到宝拉一群人从对面走过,智雅好奇地去看,李善连忙制止,她本能地已经感觉到威胁,她尽力保护着自己来之不易的友情,对智雅竭尽所能的迁就。
窃以为,两人关系出现第一次出现问题就是在智雅醒来看到李善和母亲亲昵撒娇的时候。因为母爱的缺失,让她对李善母女产生了羡慕和嫉妒,她不愿意看到这一切,选择了装睡。在起床之后也拒食李善专门央求母亲为她做的紫菜卷,并开始挑剔李善家没有空调。
我突然想起我大学时候一位见多识广的女同学。她曾经这么告诉我,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富于嫉妒心的一种动物,在友情中,你永远不要指望一个女人真心喜欢你。有时候她会因为一件莫名其妙的小事就讨厌你,比如今天上课老师夸奖了你,或者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很好看,甚至她喜欢的男生多看了你两眼,这些都可以成为她讨厌你的理由,而你根本就不知道。
这些话听起来很偏激,但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被印证的。比如片中的智雅和宝拉,不过就因为智雅考了第一名,夺了宝拉的风头,于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除了消失的莫名其妙,有时候友情来得也是莫名其妙。因为在补习班碰到了哭泣的宝拉,李善递上了纸巾,透露了一些关于智雅的小秘密,于是宝拉给了李善一瓶蓝色指甲油,这就意味着她被接受了。
造成最后李善和智雅打架的其实是关于他们家庭或者自身的秘密被公开。李善一直是个善于隐忍的乖小孩,就像母亲对爷爷的一直包容一样,她忍受着所有委屈,同时敞开怀抱期待所有的善意。但这样的隐忍却也终于因为“酒精成瘾的父亲”在学校被大肆嘲笑之后,终于爆发了。她摔碎父亲的酒瓶,怨恨醉醺醺的父亲和家庭的贫穷!
可是,谁没有过那样的时候呢?我们小小声地一句:“你可千万别跟人说,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就此开启了多少的闲话与八卦,也因此伤害了不少的人。年少的我们总以为,在加入一个新圈子的时候,要和大家保持一致,要一起去说某人的坏话,揭示人家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这正是我们还不自信的表现。正是因为不自信,我们相当在意能否拥有归属感和被接受,我们会为此焦虑,并常常将注意力转向比我们自身更弱小的孩子,通过欺负他们来获得安全感和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很多时候,女生的友情就是从共同去打击、欺负和孤立同一个人开始的。
至于为什么是她被孤立?原因太多了,片中揭示的有父母离异、家境贫穷,其实还有更多奇奇怪怪的原因,比如长相、性格、说话的方式等等。被孤立的孩子,没有人一起玩,没有人一起吃饭,永远孤零零一个人,行走在家和学校的两点一线。最重要的是,无人倾诉。我们的很多父母,就像片中父亲理解的那样:“小孩子在学校除了上课学习还能有什么事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当智雅和李善打架之后,老师想弄明白两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两个人都沉默不语。孩子的世界,女生之间的小心思小把戏,大人们永远不懂。
当弟弟被小朋友欺负的时候,李善很愤怒教训了他的小朋友,结果他们接下来又一起玩了,李善说以后不要一起玩了。
弟弟说:不,他打了我,我也打了他。
李善:那然后呢?
弟弟:他又打了我。
李善:你打回去了?
弟弟:没有,我们就一起玩了。
李善:那你怎么甘心被打?
弟弟:打过来,打回去,那什么时候一起玩啊?
其实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即使打来打去我们还是要在一起玩。看着李善的手,从开始的干净的指甲到和智雅一起用凤仙花汁涂抹,之后将宝拉的蓝色指甲油覆盖在上面,却也融合得并不彻底。然后,指甲油一点一点的褪掉,终于又回到一双干干净净的手。
此刻,排球场边上两个早早就被淘汰出局的女孩,互相打量着,欲语还休……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