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艺术馆着火了,救画还是救猫?》这一期的辩论后,被薛教授的发言打动。
说打动,更像是解开了我一直的谜团。
他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人是自私的,人也是有同情心的,同时同情心随着人的距离的拉远而变得更弱。
心灵的距离远,意味着理性、算计、效率;心灵的距离近,意味着同情、共鸣和恻隐之心。
哇,这个点实在太棒了!
人是自私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凡是先想自己、也会先爱惜自己。
人也是有同情心的:同情心意味着我们心理有爱,有慈悲,有关怀,这是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
同情心随着人的距离的拉远而变得更弱:意味着,如果人开始心灵距离变远,就会开始不断猜疑、算计、比较;而心灵靠近,则感受更重的,是爱的流动、温暖、幸福。
同情心,我也想叫他慈悲心、爱心、同理心,是我们共情、共鸣的能力。是我们人类本质中最纯洁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了,心与心之间距离疏远了,我们离开了本质。
就像我一直觉得,世界就是需要呼唤爱,呼唤少一点算计,少一点比较;多一点同理,多一点温暖。
用情感领域的事打比方,
女生学习感情可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跌跌撞撞、懵懵懂懂、觉得爱情很美好、很纯粹,像偶像剧一般浪漫,但却经常受挫。
这阶段,虽然很纯粹,很浪漫,但看不见本质,也会很迷糊。
第二个阶段,学习各种理论,各种技巧,聊天技巧、约会技巧,如何扑倒一个人,如何让别人对你心动,如何抓住人性的弱点让他爱上你等等,以这些技巧性的东西去想要得到爱和关注。
这个阶段,也就是薛教授提到的--心与心的距离拉远,人与人剩下理性、算计、效率;可是想想,如果剩下了这个,我们人就真的被“人工化”了,与机器无异。
我们追寻的真爱,真的是要用这些技巧去算算:你付出多少,我得到多少;你不给我,所以我也不给你吗?
不否认,人存在私心,人希望利益最大化,但我并不希望,欲望和私心,成为困住我们感受幸福的枷锁。
欲望和私心,是可以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推进器,但不是控制我们的工具。欲望是无止境的,允许欲望的存在,但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
我们在学这些理论的时候,也希望明确我们的意图:
我们在用它来干什么?
也就是我们的发心。我们是为了那个我们爱他,他也爱我的人,更加幸福,是为了让我们的爱流动起来,是为了我们成为幸福的榜样,也去感染身边的人。
而不是--我们用来比较输赢的工具。比较今天谁先主动,比较谁更爱谁,比较谁能更有吸引力,比较在吵架中谁赢谁输。都不是。
我很遗憾,很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经常会被这些条条框框困住,经常会和对方比输赢,和自己较劲,经常会想我不值得被爱,用一些物化的价值去衡量自己。如若爱情会变得物质化,可能今天这个价值高就跟这个好,
因为越来越靠近生命和爱的本质,我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爱情的珍贵,是因为它是人与人的那一丝羁绊,是人与人爱的流动,是我们在其中灌注时间、精力、感情。无所谓付出和收获,因为付出就是收获,收获也是付出。
这也就来到了我们的,
第三个阶段,抛弃所有招数与套路,做回自己,用随心、随性的热能吸引对方。当你做自己还能收获不错的恋情时,才是真正的得道。
这就是爱情的最高阶,用吸引力、用创造的思维,去吸引伴侣。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核心理论是种子法则,讲的就是用创造和用吸引的思维。想要什么,给出去。
在我刚开始学习那些技巧知识的时候吧,就早已看出,这些无止境的技巧和欲望,是永远也学不完的,也是利用人性弱点的一个技巧。
那么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发心。我的发心,是爱,一方面想要得到爱,另一方面,我想要给予爱。
如果我想要别人真正爱我,无条件爱我,我一定也要学会放下我的那些得失心,比较之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去真正无条件,用心去感受、去给予他人。
就像《小王子》里的小狐狸,她说: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用心才能感受到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后来,我渐渐开始回归自己内在,去探寻自己真实体验,以及打量世界最真实面貌的原因。
后来,我开始学习原生家庭的理论,我理解了我的那些所谓伤痛、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定、过度寻求他人关注和认可,根源是从哪里来的。
我开始疗愈自己的怨恨,开始懂得放下过去,开始正视当下的现状,开始了解和理解了自己。
我开始实践种子法则,说得简单,做得难,想要摆脱过去的习惯,走出舒适区,需要勇气、动力以及持续的坚持。但我还是选择做。因为做了,就有结果了呀!最终证明,是真的,我脱单了。
图标
我真正给出去了什么?给出去了对他人的关注、对他人的包容、对他人的理解。
我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少了不被关注的痛苦,少了一味索取被爱的失落,多了更多的真实的爱,多了更多的安全感,多了更多的感恩之心和同理心。
而当我脱单之后,反过来看看,我更多的,真的只是把关注力放在自己身上,以及去拓宽自己与世界的界限。
关注力放在自己身上意味着,凡是从自己身上做起,当有事情时,感受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状态和念头,那一刻,我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事情会有这样的反应的。
拓宽自己与世界的边界就是,懂得走出去看看,多去同理心他人而不放大自己的感受,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与他人保持交流,带着初心理解世界。
而我学习的技巧,其实也用得上,让我能在俗世中,把控物质的价值——这是我工具的运用。
我谈了恋爱,一开始我喜欢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喜欢对比好女人的标准,喜欢对比自己与其他女生的实际物质价值,喜欢在斗嘴中比输赢,喜欢比谁主动一点,谁更爱谁一点,同时也喜欢用这样的思维去衡量他的价值,我发现一切都变味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我重新定义了爱—— 用心去感受,技巧是辅助爱的。
我重新换一个角度去对待他,我开始变得不那么追求输赢,斗嘴便变得有趣了起来;
我开始变得不那么判断谁更主动,爱开始流动起来,因为我们都有忙的时候,都有状态起伏的时候;
我开始不那么追逐名利,外表的表象变得不那么重要起来。
感性是我们想要的那份温暖,去寻找它,去表露它,不要藏起来。
爱并不仅仅意味着理性上的判断,还有感性。这才是珍贵之处啊。
是的。这也是我想做这个情感自媒体的原因吧。和这个世界的欲望、利益、算计反过来看看。我真的不希望,这个世界,最后变成,算计而浮夸,被欲望和浮躁感染的废墟。
最后借用陈铭的话,我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