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好奇,为什么有人会是“吸渣”体质,总是会吸引人渣到自己身边。即使换个新环境,没过多久又会历史重演。难道真是单纯的运气不好?
其实这和我们内在的自我认知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受到创伤或他人的影响,一直生活在被贬低和嘲讽的环境里,下意识地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也配不上好的,所以总是不自觉地向差的事物靠拢。
而在《可塑的我》这本书,我们可以找到人生各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在动态的成长过程中重新塑造出一个完整、优秀、内心平和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陈婕君是美国麻省心理咨询师,曾在波士顿精神分析高等研究院受过专业心理训练,并在哈佛附属麻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工作过,从事心理咨询的时间长达14年,被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那么在人际关系方面,《可塑的我》给了我们哪些启发呢?
01 忘掉那些束缚你的条条框框,人生没有那么多“应该”。
现在很多适龄男女都有被长辈们催婚的烦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观念从长辈那里继续根植到我们的脑海中。“应该在30岁之前结婚”、“结婚后要抓紧生孩子,现在开放二胎了,老大是个女儿还得继续生”......
我们听到了太多的“应该”,慢慢也迫于压力向这些观点妥协。于是,家里长辈安排相亲,只要觉得人长得不错,各方面条件也还算门当户对,自己又不反感,也就顺应了长辈的心意完成人生大事。结果也不难预料,缺乏情感支撑的婚姻,自然难以包容和谅解,于是家中矛盾不断。
从心理学角度,这些“顺水推舟”的人对自己的婚姻问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答案,只是因为到年龄了看顺眼了就结婚,接下来又顺其自然地生了孩子。在婚姻这份答卷,他们虽然交了卷,却并没有有效地回答任何问题,因为他们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
其实这些“应该”是与我们潜意识里的限制性观念挂钩的。当“应该”出现时,必然是遇到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而又必须给违背自己心意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因此,只要我们原本的意愿是善意的、不会伤害他人的,不如忽略那些“应该”的束缚,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摆脱这些人为的束缚,不要让“应该”成为损耗或者压抑自己的合理需求的枷锁。
02 有需求直接表达,没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
恋爱关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女生眉飞色舞地向男友描述某件饰品多么好看,自己戴上会多么美丽,可是说了几次,也不见男友买给自己,于是得出结论:男友对自己根本不上心。接下来,要么冷战,要么吵架,要么分手。
可男生也委屈到不行:每次逛街你都会和我说一堆喜欢的东西,我怎么会知道哪个是你真想要的。想让我买就直说呗,绕那么大圈子不累吗?
对于男生来说,他以为女生只是向往常一样和她分享自己对商品的评价,并没有领悟女友发出的“我想要”暗示。
表面上看女生是因为害羞或含蓄而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深层次的原因很可能是她以往经常在自己提出需求时遭到拒绝,所以不敢直接说出口,因为以往的经验会暗示她:说出来就意味着彻底没戏了。
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表现,想要彻底改变需要身边人的配合,鼓励她勇敢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合理情况下如果得到了满足,自信心就会慢慢增强,长期以往就可以扭转曾经“说出来就意味着拒绝”的内心暗示。
在心理学上,如果一个人表达了正当的需求,并且得到了合理回应,他内心就会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循环,渐渐地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同时也相信他人,努力去表达、沟通,这样才能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自尊,成功搭建人际交往的桥梁。
03 增强自身能量,强大来源于内在而不是外部。
有人在别人向自己借钱时总是不好意思拒绝,即使自己手头非常紧张,也要想办法凑到钱借给他人。因为他觉得如果不答应别人的要求,其他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这是一种典型内在自卑的体现。
因为自卑,即使取得了成功,这类人把原因都归于运气好,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肯定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总是通过满足别人的要求、得到他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类人也很难和同样成功的人做朋友,因为在他们的内心里觉得自己的成功并不与能力相匹配。于是,他们身边就不自觉地在聚集了很多依赖的人。这种潜意识里的限制性观念和内心缺乏能量有很大关系。
因此,要想摆脱交友不慎的困境,就要增强自身的能量和自信,首先要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朋友,才会有勇气去接近更好的人,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成为朋友。
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塑性。自我的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的、再从失控到重新掌控的过程。
《可塑的我》这本书主要探讨的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更好地创造出更加完整的、成熟的自我,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对人生的掌控力,在内心充盈的情况下完成个人成长。
这个能力人人都可以获得,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可塑的我》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