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爬了好幾個小時的山,遙望著雪山暢飲可口可樂,那味道真得很享受
小時候 在物質有些匱乏的家生活著
但我老是不認份
我是家裡最常要、也是最敢要的孩子
對於生活的需要與品質要求
常常有著自己的想法
很堅持
只不過 常常被拒絕
對於這樣的孩子
父母大概很頭疼吧
也常常無法理解為什麼我不能體貼到家裡的環境
我一直記得
母親對於會「堅持要」的我
有著深深的挫折與不解
*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愛享受」*
成為母親幫我「要」的狀態所下的結論
這個結論
在陳述一個孩子怎麼會無法體貼家人的限制
陳述一個孩子怎麼不知道該忍下自己的需要
這樣結論
讓我感到羞恥
我 是很不甘心卻又接了下來
從很小的時候就接下來了
帶著這個令我疑惑又羞恥的結論在心上
我繼續長大
我想假裝做一個「順從又體貼」的孩子
但 成效真得很有限
所以 母親對我的結論「愛享受」、「貪圖輕鬆」
一直被「事實」驗證著
我持續感到羞愧
後來當我「享受」時 只能當作自己是昧著良心
這樣的結論都讓我擔心起自己:會不會以後沒有辦法為自己撐起一片天?
因為 愛享受、貪圖輕鬆
這樣的人會有什麼好下場?
這幾年 對這件事情的眼光開始有了轉變的機會
透過敘事的視野
讓我可以發展出不同的框架來看這樣的故事
對於一輩子要很辛苦才能過日子、養小孩的父母來說
相信人生的意義是來受苦、還債的
認了自己的命
理解生命苦與無奈的本質
然後不要抱怨的辛勤工作
犧牲許多心裡想要的
繼續過生活
是父母在他們自己生命脈絡裡
發展出來重要的信念與生活的姿態
這是父母的故事
而我從小就和他們看世界的眼光這麼的不同
小男孩為了找個位置站
常常要把自己的「愛享受」、「喜歡輕鬆」的好好的藏起來
甚至也開始討厭自己的「愛享受」和「愛輕鬆」
然後試著想讓別人看到自己也可以勤奮、認真
唉~但那真得不是我最擅長的事情
怎麼我用力的認真勤奮
也贏不了自然而然,就可以不費力的展現「勤奮努力」的哥哥
所以小男孩的故事 路好像越走越窄了
只能用「任性」
勉強的來支撐自己
走自己想走的路
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但這樣的路上卻少了父母的祝福和允許
很辛苦
也很困惑
這幾年來,敘事的視野帶來了「鬆綁」
我越來越可以看見
原來「愛享受」的自己
這輩子真得蠻認真的在創造~可以讓自己「享受」的過生活
所以
從工作、關係、家庭
享受與輕鬆是我會認真考慮的事情
而我 越往這邊走
就會覺得自己過得越好
現在的我
不僅不會為了「愛享受」、「愛輕鬆」的形容感到羞愧
我還要把他放進我重要的「自我認同」裡
我終於可以宣告自己「不是一個努力勤奮的人」
我是一個「愛享受」「喜歡輕鬆」「愛用熱情引領生活」的人
接進來這樣的認同
我就更理所當然的要讓自己過得「享受又輕鬆」
也因為如此
我也能欣賞我兒子的「愛享受」
我也越來越常想怎麼樣可以讓太太的生活「有輕鬆」
我也想讓參加我工作坊的成員可以「享受與輕鬆」
我承認了自己的某種樣貌
我把自己這一塊認回來
讓他回家
不再否認與假裝
而當我用新的視框
回頭檢視父母給我的結論:我有不好的部份叫做「愛享受、愛輕鬆」
就可以發現那是父母的語言
父母的視野
父母的故事
不是我的
我要找自己的語言和視野
我要發展自己故事的版本
我要給自己祝福和允許
現在我要說的是
還好 我從小就愛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