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在部分场合或者因不同方式发现,“天目盏,建盏,兔毫盏,油滴盏”等等字眼频繁出现。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大放异彩的黑釉瓷,也是我们中国饮茶文化中垄断一个时代的专用茶具,它更有一个特点——为茶而生,随茶而兴,随茶而败。在我最初学茶的时候,并不喜欢这种瓷器,它跟当今主流的饮茶方式贴合度不高,釉面偏黑不容易看茶汤,釉面斑纹密集虐翻了一群密集恐惧症患者。然而,当我有幸走访各大瓷器原产地,参观各类瓷器制作,就深深爱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当然也包括今天所讲的——黑釉瓷
说到黑釉瓷,不得不提唐宋时期盛行的斗茶文化。那个时期饮茶的主要方式是“点茶”,把茶叶碾碎成末,加水用茶筅击拂。当时斗茶的评判标准是“汤色显白,汤花凝聚慢退为上”,而黑釉瓷以黑色釉面为底色,更容易衬托汤色,再加上黑釉瓷大多厚实较易保温,让汤花更加持久。所以,黑釉瓷也就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茶器,也奠定了黑釉瓷随斗茶文化沉浮的历史过程。当时以福建建阳的建盏,江西吉安的吉州窑木叶盏等地的黑釉瓷为主,形成了与唐宋斗茶文化并行的黑釉瓷文化。
了解黑釉瓷的历史背景以后,不妨对一个比较显眼的名词做个解释——天目盏。
其实之前我以为天目盏是特指浙江天目山出产的瓷器,其实天目瓷这个概念主要是由日本提出的,当时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习,从浙江天目山带回建窑瓷盏,并称之为“天目”,就这样活生生把天目瓷这个概念推向了全世界,直至今日,天目瓷成了我国黑釉窑变瓷的一个统称。
天目瓷主要代表有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当然还有磁州窑,定窑等等也有黑釉瓷生产,不过我们今天主要说说建窑和吉州窑。
福建建阳建窑之——建盏
从影响范围来讲,当今建盏已经几乎代表了唐宋时期的黑釉瓷特色,它是主产于武夷山脚下建阳市。上文提及,建盏随斗茶而兴也因斗茶而衰,直至元朝已经一路衰竭,到了明朝由于贡茶废团为散,饮茶风尚大变形式,建盏也就这样湮没在历史里。但外国人不一样,对中国瓷器的好奇不会随着中国茶文化的更迭而影响,甚至对于日本人来说,点茶文化完全融入他们的茶道并沿袭至今,不得不感慨,建盏的传承在日本得到了延续,现在世界上最好的三只盏正被日本当做国宝,能不心酸?不过毕竟是中国的文化精粹,外国人经常拿来在我们面前得瑟,这怎么得了,建国后由政府组织,轻工业部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还有一些瓷器专家开始了建盏的工艺复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1981年,第一只仿宋兔毫盏研制成功,之后油滴盏也有成果,最终,让建盏这朵黑色的鲜花从新绽放在了我国土地,我心甚慰。附图:藏于日本的中国建盏
接下来,我们聊聊建盏的大致工序,也让我们感受一下其珍贵之处。
第一步,当然是选做瓷用的土,这种土特产于建阳,含丰富铁量,成品黑似铁,故称铁胎。而建盏窑变也是铁元素析出与特定配方的釉形成反应而成,瓷土的品质直接影响成品的品质。
第二步,碎土,建盏用土较松,看胎略粗沙状可知,因其特性,在烧制过程中极容易变形,这是成品率地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步,打泥,这一过程提高泥的可塑性
第四步,拉坯,得到最初的形状,我自己拉过,才知道,师傅的拉坯是艺术美,我的拉坯是搞笑美……
第五步,要晾晒,成一定干燥度,固定其形,这一步不能太干,不然修坯就麻烦,太湿也不行,一碰就陷下去谁敢碰它。
第六步,修坯,这时候,该圆的圆该直的直,注意,古建盏,底足有修坯的倒角,这也是一个工艺特点。以上是手工拉坯工艺。至于注浆,压模等等做坯的工业化工艺,不提,太没有乐趣,也太死板。
第七步,素烧定形。这一步,就把整个瓷胎就稳定下来了,很多作坊架子上都排满了这种素胎,灵感来了上一趟釉,晒晒烧它一窑。
第八步,上釉。建盏的上釉一般叫“荡釉法”,先手捏底足朝上,在盏内装满釉水持续一点时间,再抓住底足倒扣去釉池。由于建盏的高温正烧,又是厚釉容易流动,一般建盏的釉都不施满。这也是建盏的一大特色。
第九步,晾釉,之后进窑烧之。
由于建盏烧窑窑温在1280到1300摄氏度左右,这时候釉是流动的,这就形成了铁元素析出结晶形成各种釉纹的关键,窑温高了,走釉了,烧出来釉色没有油性,甚至爆釉露胎,窑温低了难以形成窑变,釉色死板。而且高温下,胎也容易变形。所以,成品率可见一斑,一窑下来都是废品都有可能,成品十中有八则高,出去针孔,气泡,略微瑕疵,完美度较高的十中能存一就很不错了。至于最罕见的曜变?看运气吧,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烧不出来一件精品曜变。(附过程图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我们聊聊江西吉安的吉州窑木叶盏。
木叶天目盏是吉州窑独创的传统制瓷种类。盏中的木叶呈黄色、褐色或兰绿色,茎脉清晰。注入茶水后,木叶尤如飘荡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自古享有“木叶无双”的美誉。
从宋元时期开始,木叶天目盏就远销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世界各地珍藏的吉州窑“木叶天目盏”古瓷为数极少,藏家都以拥有这种“举世之珍”为荣。
吉州窑是古代南方的著名民窑。吉安县古吉州窑始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落,烧造历史长达1200余年之久。
1996年,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的赵氏墓曾出土了一件吉州窑木叶天目盏。据此推测,古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烧造工艺,距今至少有8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宋代木叶天目盏造型一般比较类似——敞口、斗笠形。盏口直径在15厘米左右,盏高约5厘米。盏体手工拉坯痕迹明显,韵味十足。尤以圈足较有特色,小而低矮,外侧边缘并不是直立的,其倾斜角度几乎与碗体角度相同,圈足内侧也只浅挖一刀,这种制做方法几乎形成了吉州窑木叶天目盏的独有风格。
最有特点的,当属茶盏中那妙趣天成的木叶了。它是真实的树叶,被置于碗内,经千余度高温烧制,与碗体合二为一,这也是吉州窑的独创。
在当时,最为普通的木叶都能够入盏,如桑叶、枫叶等。图案设计也没有固定样式,或一叶展开于盏内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或一小片树叶“挂”在盏内壁,茎脉清晰;又或双叶叠落。碗中叶片的数量完全是制作者的随心所创,没有定数。
烧成后的木叶或呈黄色、或呈褐色、或呈兰绿色,茎脉清晰。木叶纹与瓷器底色黑黄釉相衬,显得格外清晰明朗。当向精品茶盏内注入茶水,木叶就尤如飘荡在水中一般,若沉若浮,古朴超俗。
正因为采用的是天然树叶,而世界上又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天然树叶,所以,每件木叶天目盏自然不会重样,“木叶无双”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木叶盏的烧制过程,我也只有耳闻却无目睹,当下中国木叶盏还不具备量产能力,所以只能从网文摘抄一段。
因为吉州窑的断烧,木叶天目盏究竟是如何烧造而成的,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个千年之谜。
烧制木叶天目盏的过程很复杂,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叶迭烧炼制,然后水淘,釉浆用釉灰和含有特殊矿物质成分的陶泥、页岩、风化土等按比例调配而成。坯胎成形后,采用本地原料按最佳配方配制坯釉。施釉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吹釉等。
木叶取自天然树叶,采集处理受土壤条件、木叶品种、成熟与否等影响,须根据不同的烧制工艺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和特殊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叶片用特殊的方法装饰在釉坯上。
细陶或精瓷大多用匣钵盛装入窑内,高温烧制,燃料以松柴为主,对火候的掌握要求十分高,只有经验丰富的窑工才能较好地把握住,所以,每窑烧制成功的比例极低。
中国瓷器是一个文化标签,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黑釉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瓷器文化和饮茶文化,惊艳了整个世界,也久久留存于每个中国人的心。我相信,有一个词一定掷地有声地享誉整个世界——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