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着孩子们去了一趟法门寺。在武汉的时候,孩子们一看到塔之类的建筑物,包括水塔电视塔电线塔等,都会大喊“法门塔”、“法门塔”。我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词,看到他们这么向往法门塔,就住在法门寺周边,不带他们去看一看法门塔似乎很说不过去。这个暑假就让爷爷带我们来法门寺逛一逛。
已经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来法门寺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扶风人,去法门寺的机会倒是不少。
印象中第一次是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法门寺地宫刚刚被发现,母亲单位和学校都组织过去参观,除了很多很模糊的出土文物,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之后再去就是中学时代了。有个要好的同学因为父母调到法门镇工作,她也随之转学过去。她的家就在寺院旁边,只有一墙之隔。去找她玩的时候,我们经常从她家与寺院的小门那里溜进寺院闲逛。那个时候寺院的游客还不是很多,下午就没有什么人了,两个人在寺院的亭子里谈天说地,塔周身的铃铛随风作响,发出清脆的声音,越发显出这座寺庙的古朴清幽。这是迄今为止我对法门寺最美的印象。
最后一次去法门寺是大学时代。那个时候带同学来家里玩,少不了去法门寺逛逛。前后去过两次,碰到外国游客还凑上去跟人家聊天合影。在那之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虽然说回来的机会很多,却再也没有去过法门寺。
今天一路走来,完全找不到回忆中的影像,连路都不一样了。学生时代都是骑自行车前往,我的速度不快,往返大约一个半小时。似乎还步行去过一次,已经没有确切的印象了。现在坐车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一路都是莲花形状的路灯,彰显着佛都的形象。
大老远就看到了舍利塔,全名叫合十舍利塔。这是新修的建筑,看起来很恢宏大气,是现在法门寺的地标。到了寺院门前,才有了一点熟悉的感觉。塔还是那座塔,周边的建筑却不是从前。之前镇上还有两条街道,大老远就能看到法门塔的身影,从广场一路走来,经过四面大佛,就到了法门寺门口。现在寺院门口的那条路布满了餐馆和农家乐,四面大佛都遮挡的不是那么清楚了。
那时法门寺寺院和博物馆还是分开的,博物馆在寺院西边,地宫和博物馆分别陈列着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现在寺院和博物馆没有变,景点大门设在了寺院外面,把法门寺、博物馆和舍利塔连接在了一起。
先去了寺院,寺院不大,我们来的时候人还不多,烧香拜佛之后绕塔三圈,参观了地宫。法门寺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在唐代,法门寺为皇家寺院,先后有八位皇帝迎送供养佛指舍利。1981年法门塔受地震影响坍塌了半边,1987年重修宝塔时发现了地宫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和大量精美文物,因而成为了世人仰望的佛教圣地。重修后的法门塔依照唐塔的样式而建,依然肃穆庄严,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游客和信徒来这里敬香朝拜,今天还看到不少日本的僧人。旁边的玉佛殿和千佛阁也是后来修建的,大学时候来就已经有了,还好,与寺院风格比较统一,不会显得那么别扭。千佛阁后面是佛学院,里面有不少僧人,在这里研习佛学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出了寺院就来到了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也不大,有好几个展馆,作为唐代的皇室供奉寺院,里面的文物无论是金器银器还是瓷器琉璃丝织品,都非常精美,显示出盛唐时期的绝代风华。有人说博物馆和地宫里的文物都是复制品,真品不知道存放在哪里的保险柜里。文物的真假,作为普通游客的我们难以鉴别,我只能感叹古代工匠的技艺巧夺天工。不过,好东西他们自己会说话。经过历史的烟火浸润的那种色彩和光芒不是现在的能工巧匠能够复制出来的。
最后一站是合十舍利塔,2009年修建的,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呈双手合十状,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当于五十层楼高,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远远看去,金碧辉煌,非常弘大,走到跟前,才感叹,真的是太大太大太大了!四面都是宽阔的广场,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许多。我很纳闷,这么大的广场,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放在寺院外面,还可供周围的居民散步休闲,放在里面,游人香客参观完就走了,根本不会在里面逗留太长时间,会不会太浪费了?
舍利塔有五层,据说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真身佛指舍利。不过,今天不是初一十五,舍利指并不对外展出。以前倒是见过,放在八重宝函里,小小一节指骨,一枚灵骨三枚影骨。影骨为玉石所制,灵骨是佛祖真身,略微泛黄,是一枚真正的骨化石。
我没看出来舍利塔设计者的意图,只为陈列展示佛骨的话,似乎太浪费了,如果是作为博物馆和展览馆,还勉强说的过去,不过也没看到其他的文物和展出。我们只上到二楼,到处都是高大的佛像,金光闪闪。工作人员不时地来介绍推销供品,让你积攒功德。供奉的有兰花、佛像、莲花灯,还有祈福的香袋、菩提叶、平安福等。
从舍利塔下去,经过广场,原路返回从寺院大门出去的话估计十分钟就够了,但是我们今天选错了路,看到高大的山门以为不远,谁知居然走了一个多小时。孩子走累了,连背带抱,好不容易到了山门,七拐八拐经过销售纪念品的长廊和停车场,走到出口又花了近三十分钟。山门外面的林荫道倒是不错,种的全是槐树,看树干,似乎有些年头了。浓密的树荫遮住了正午的太阳,风吹过,一阵阵清凉,总算没有辜负今天这几个小时的行程。
回来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我们今天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舍利塔下的这条路,是赫赫有名的佛光大道,长达一千五百米,两旁用花岗石雕刻着巨大的佛像,全都是菩萨和罗汉,而我只顾着抱孩子了,竟然都没有细看。舍利塔下还有新建的地宫,比原来的地宫大百倍,可容纳2000多人。可惜今天脚力有限,没有力气再逛了, 以后有机会再来瞻仰吧!
今天重游法门寺,心情竟然难以述说,我更加怀念二三十年前的法门寺。法门寺历经1700多年,历经战火和历史的洗礼,塔在地震中坍塌了半边,重修后依然保留了千年古寺的风采。新修的舍利塔虽然在面积规模气势上恢宏盛大许多,我个人觉得并不出彩,甚至还是败笔。金碧辉煌的外观与寺庙的古朴幽静并不相称,更像一个披着佛法外衣的商业建筑,大家可以看图片自己对比感受一下。圈了那么多地,投资超过50亿,从舍利塔到山门再到出口有两三公里,除了让游客和本地居民更不方便以外,对于弘扬佛法、扩大法门寺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作用我并不清楚。我想,供奉舍利,建设佛都,需要的是一颗对佛法的敬畏之心和对众生的仁爱之心,为了修建规模弘大的供奉建筑而让周围的居民失去耕地和住所,这应该不是佛祖希望看到的吧!
从法门寺的舍利塔到七星河的商业街,都已经沾染了浓浓的商业气息,真的不希望看到生长了这么多年的家乡被打着发展旅游的旗号开发地面目全非。新型城镇化建设,究竟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