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开辟一片田园
在近几年的咨询中,总会遇到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骄人的成绩,稳定的收入和较好的口碑。他们来做咨询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感到对生活缺乏动力和激情,身心疲惫。他们常常问自己:这样努力工作为了什么呢?除了工作以外,还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搞好上下左右的平衡。结果一切看上去都平衡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心理却不平衡了。
在保险公司担任财务总监的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今年39岁,担任一个知名保险公司地区级的财务总监有7年了。以下是我们的咨询对话:
他说:“我只听说过婚姻有七年之痒,难道职业生涯也有这种情况吗?以前,我从来不觉得累。每天一上班就开始忙,晚上应酬完了回到家还要找出专业书来看,经常过了12点才睡。保险业的竞争很厉害,每年我们公司都超额完成任务。同事们开玩笑说我是工作的机器,我还不以为然。但这一年来我发现自己工作效率差了,虽然别人还看不出来。但我自己有时候冲着电脑发呆,想干活脑子却很木,想看看报纸放松一下又看不进去。有莫名的烦躁,工作的激情在消退。以前周六、日加班很愉快,觉得工作是享受。现在觉得压力大。就想休个假,自个儿去农村找片地,种种地,散散步,看看闲书。过过田园生活。”
“既然那么渴望,您为什么不休假呢?”我不解地问。
“哪能走得开呢?,只是说说而已!”他无奈地叹口气。
“什么时候可以走得开呢?”我继续问。
“也许四十五岁以后吧,我想再坚持几年,把养老的钱准备充足,孩子也大了,我就可以了休养了!”。
“您是说,45岁您就可以过上田园生活了?”
“是的!”他肯定地说,好像松了一口气。
“假设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72,那么这样的田园生活您打算过多久呢?从45岁一直到72岁吗?”
“这倒没有想过。只是觉得太累了,想远离这种职业。”
“看来您把自己的生活计划成了两部分,完全的工作或者完全的休息。有没有想过,也许您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只是连续几年工作的疲劳没有释放而产生的需要。当你真的回归到放松的生活状态,缓解了心灵的疲惫以后,真正的田园生活并不能让您满意?也没有您现在想像的那样美好?”
在后来的咨询中了解到王先生来自于农村,从小就立志要考大学,离开农村。大学时学习非常刻苦。财会专业毕业后在一个企业工作。七年前(32岁)已经当上了财务科长。但一层不变的生活使他觉得缺乏挑战性,而且少年时出人头地的理想总让他觉得不能太安逸。在应聘到保险公司后,他就象上了发条的机器,积极投入到了创业的激情中,一晃7年过去,他也巩固了在公司的地位。同时心理上的疲劳感和厌倦却也与日剧增。王先生早年的生活经历使他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但长期的高强度的生活使他过度透支了心力,而工作和生活模式的逐步固定缺少变化,也难以激发他的热情和活力了。
其实职业倦怠就是指个体在工作的惯性和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状态。通过回顾过去,王先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是职业的倦怠,需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设定适度可行的工作目标。而不是继续这样消耗下去,靠45岁以后的田园生活来缓解。其实田园生活的向往背后是身心需要得到舒展的空间,只要你能够在心灵开辟一片自己的田园,在劳累的时候走进去小憩,身心得到适时的滋养,精力及时恢复,就不会日积月累产生退隐的想法。心灵的田园是什么呢?也许只是每天有几分钟的静思或冥想,听听舒缓的音乐或品味一杯清茶;每周有一天完全属于自己,与工作无关,陪着爱人孩子散步或者开车去兜风;每个月与三五知己小聚,畅所欲言,无拘无束……,每个人享受私人空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去寻找、创造属于自己的方式,然后,享受它。生命中闲暇的意义有时候甚于忙碌和创造,就象国画中的山水写意,留白的意境甚于着墨。所以闲暇是生命这幅画的的自由空间,只是劳作,没有闲暇,人会丧失性灵,忘掉人生之根本。想像一下一个长途行走的人,可以一直不喝水,埋头赶路,直到一个有水源的地方,喝个够,再也不想起来。还是随身携带一瓶水,在需要的时候解解渴,然后继续前行。哪一种走得更远,更能够欣赏风景呢?
敬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