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睡觉,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为人父母,最怕家里有个成天吵着不睡觉的娃,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这样跟孩子说话。
孩子们年龄小,还无法自主控制情绪,更不会根据当前处境来调整自身状态,作息时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和理解是每一位家长必不可少的,万不能因一时急躁误伤了孩子的心。
了解了问题缘由,就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睡前故事、舒缓的音乐、轻拍抚摸都是不错的选择,而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尽早扩充知识面,常常会选择给孩子读绘本。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者中川李枝子,曾经对好的绘本有过定义:
要不受年龄限制,贴近孩子生活,能吸引孩子,让其反复阅读,越读越喜欢。
能做到让一个孩子,因为某本书而按捺住自己的性子,还要压制随时会躁动起来的身体,简直是难上加难。与其挑战他们的天性,倒不如顺应他们想要玩的冲动,然后慢慢放缓节奏,让孩子沉浸在兴奋劲儿里,进而带着些许的倦意入眠。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部绘本,这本由英国作家汤姆·弗莱彻精心创作的的作品,不仅长据英国童书畅销榜,还得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 • 奥巴马的力荐。
获得如此多赞誉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孩子在做完游戏之后,还能迅速平复下来,安静地进入梦乡呢。
1.正向催眠,让孩子的兴奋劲儿软着陆
书如其名,《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只藏在书里的呆萌小怪物,它绕有兴趣地啃着我们心爱的绘本,肆意破坏。
“我们要把它赶出去!”这是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第一想法。接下来,他开始引导孩子们一步步地与这个破坏者做斗争:摇晃、旋转、倾斜、晃动、吹气、大喊……终于,通过不断地努力,小怪物被撵走了,此时,作者不忘记用一个小怪物仓皇逃窜的页面,给孩子们一个胜利的反馈。
可是这么玩,不会让孩子越来越兴奋吗?
作者的回答,尽在他结尾处的巧妙设计中:被赶走的小怪物,委屈地趴在下一页的角落里,露出半个脑袋,可怜巴巴地盯着你,总不能让它无家可归吧?“好吧,那你回来吧!” 小怪物如临大赦,“嗖”的一声回到了书里,玩累了的小怪物,要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梦乡了。
同情心,这就是作者最终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当孩子们玩累了以后,向孩子输出“我成功了”、“我拯救了这本书”、“小怪物好孤单”、“我们还是一起玩吧”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催眠”的过程。
作为一本睡前读物,当躺在床上的孩子,翻起整本书时,它的宗旨就是在不同程度地消耗着孩子们的精神和体力,在有趣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无意识地催眠。
有父母在身旁陪伴孩子阅读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孩子会将意识完全专注于书中发出的指令,这个时候,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被激发出来。在两种意识同时开放的情况下,再用色彩去刺激视觉,从而让孩子进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此时,对孩子的正向催眠尤为重要。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能够让孩子在“自我成功”的潜意识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而这对于健全孩子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先让孩子发现搞破坏的元凶,再调动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指令,逐渐加大肢体的运动强度,最后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小朋友与小怪物做朋友。
这便是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它既尊重真实世界的法则,让破坏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告诉孩子,捉弄小怪物不是目的,让他乖乖待在书里才是关键。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并不能理解这许多潜在的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寓教于乐的初衷。顺应孩子玩得天性,再让兴奋劲儿平缓落地,书合上那一刻,仿佛结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接下来,就是和小怪物一起进入梦乡了。
2.注重游戏力,倾听孩子内心的感触和情绪
孩子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能够激发它们的最好途径,莫过于玩。
今天的年轻父母,对待育儿这桩事,态度很严肃,也很认真。读书、听讲座、请教专家、上论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教养质量。然而,当他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似乎缺了点什么?
因为他们不会跟孩子玩。
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来跟孩子玩,而获得过美国国家亲子出版金奖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把它们统称为一种能力——游戏力。《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正是一本富有游戏力的绘本。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想要听到他们的心声,并且有效地与之沟通,那么就要用孩子的语言。《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里的文字简洁明快,上一页用较大字体,引导孩子发出动作,如:挠挠、吹一下、倾斜、上下摇晃,下一页就会有小怪物被捉弄的模样。但是想把小怪物撵出书可并没有这么简单,需要把整本书来回折腾,对于幼儿的来说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出马了,这也是绘本在设计时故意加入进去的亲子环节。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游戏,那么错失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孩子们在游戏中所能表达出来的,内心感触和情绪。
要知道,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年幼的小生命,是不会说出“这件事我感觉不太好,我能跟你谈一谈吗?” 这样的话,他们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说:“你可以跟我玩一会儿。”
如果我们同意,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睡前的游戏中,把他积攒了一天的内心的感触和负面的情绪,全部倾诉出来。而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开解这些问题,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即使什么都不说,孩子们憋闷在心中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捉弄这只小怪物来得到释放。如果我们不跟他们玩,不会和他们玩,彼此就会错失建立连接的机会。
很多家庭的日常,就是太缺乏欢乐了。这种注重游戏和游戏力的养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满足了玩的需求,还能够让父母意识到游戏本身所带来的活力和寓意,以及在它背后,与孩子建立起的沟通桥梁。
有时候,也许连家长都不敢确定,谁在游戏中更有收获,是孩子,还是自己。
3.只有父母放下身段,才能让孩子体验最美妙的旅程
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很笨,有的会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有的会藏在心理。
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这样他们会觉得好受一点。在阅读《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时,很多家长会觉得里面的小怪物十分笨拙,甚至幼稚,而不愿意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与它对抗。
我用包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在内的三部互动型绘本,做了一个小小实验。在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将十位家长分成两组,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的需要孩子与之斗争,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一组家长习惯跟孩子一起玩,甚至有的时候比孩子还欢实,俨然把故事中的主角当成真实存在的;而另一组家长则喜欢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在互动环节,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
第一组孩子的兴趣盎然,会对着父母大声地笑,玩到大呼过瘾。当无法把小怪物撵出书时,这组家长会跌倒,拿着绘本四处乱舞,甚至帮倒忙,假装想不出办法。“妈妈你真逗,我来帮你!”这是孩子心里的第一反应,所以整场游戏,他们都会玩得十分投入,在小怪物被撵走的那一刻,父母和孩子都躺在爬爬垫上呼呼喘气。
而另一组孩子,普遍精力不集中,如果不小心把绘本掉在地上,他们不会去捡起来,而是回头找父母帮忙。书中的小怪物并没有那么好对付,而这些家长只会拿着孩子的手,示范一下如何把书倾斜过来,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最后孩子已经不想再读下去了。
放下身段,对父母来说是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多人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日常角色。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绷得很紧。
极富感染力的表达,对于想用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更直白的说,只要能在游戏中逗孩子发笑,听到笑声,就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走错。
为了接近孩子,请把自己的尊严放一旁,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互动中充当更有掌控力的角色,也能塑造出他们内心中的自信。
其实,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东西一点也不少。
成人的游戏,如网球、钓鱼或打牌,只会注重方法的正确或者技艺的高超,用“不自然”、“死板”来描述也不为过,说是游戏,不如说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而像孩子一样游戏,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笨拙地犯错,夸张到极致,把严肃的心情放松,试着去享受简简单单、有些傻乎乎的乐趣。
生活中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也许,直到跟孩子一起捧起绘本时,才会发现自己真的不快乐。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他们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重游戏力的绘本,正是向孩子敞开了有趣的大门,让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一齐涌出来。《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本书,而它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打开这道“门”。
在门后,是孩子们从“现实世界”进入“绘本世界”的奇妙之旅,也是成人们从“自我世界”里解脱,开心微笑,释放压力的通道。许多人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幼稚的,那是因为他们执着于“现实”,反而弄丢了,那个曾经相信世界上也有小怪物的、快乐的自己。“你再不睡觉,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为人父母,最怕家里有个成天吵着不睡觉的娃,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这样跟孩子说话。
孩子们年龄小,还无法自主控制情绪,更不会根据当前处境来调整自身状态,作息时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和理解是每一位家长必不可少的,万不能因一时急躁误伤了孩子的心。
了解了问题缘由,就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睡前故事、舒缓的音乐、轻拍抚摸都是不错的选择,而许多家长,想让孩子尽早扩充知识面,常常会选择给孩子读绘本。
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者中川李枝子,曾经对好的绘本有过定义:
要不受年龄限制,贴近孩子生活,能吸引孩子,让其反复阅读,越读越喜欢。
能做到让一个孩子,因为某本书而按捺住自己的性子,还要压制随时会躁动起来的身体,简直是难上加难。与其挑战他们的天性,倒不如顺应他们想要玩的冲动,然后慢慢放缓节奏,让孩子沉浸在兴奋劲儿里,进而带着些许的倦意入眠。
《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部绘本,这本由英国作家汤姆·弗莱彻精心创作的的作品,不仅长据英国童书畅销榜,还得到了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 • 奥巴马的力荐。
获得如此多赞誉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够让孩子在做完游戏之后,还能迅速平复下来,安静地进入梦乡呢。
1.正向催眠,让孩子的兴奋劲儿软着陆
书如其名,《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只藏在书里的呆萌小怪物,它绕有兴趣地啃着我们心爱的绘本,肆意破坏。
“我们要把它赶出去!”这是作者传递给读者的第一想法。接下来,他开始引导孩子们一步步地与这个破坏者做斗争:摇晃、旋转、倾斜、晃动、吹气、大喊……终于,通过不断地努力,小怪物被撵走了,此时,作者不忘记用一个小怪物仓皇逃窜的页面,给孩子们一个胜利的反馈。
可是这么玩,不会让孩子越来越兴奋吗?
作者的回答,尽在他结尾处的巧妙设计中:被赶走的小怪物,委屈地趴在下一页的角落里,露出半个脑袋,可怜巴巴地盯着你,总不能让它无家可归吧?“好吧,那你回来吧!” 小怪物如临大赦,“嗖”的一声回到了书里,玩累了的小怪物,要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梦乡了。
同情心,这就是作者最终想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当孩子们玩累了以后,向孩子输出“我成功了”、“我拯救了这本书”、“小怪物好孤单”、“我们还是一起玩吧”这样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个“正向催眠”的过程。
作为一本睡前读物,当躺在床上的孩子,翻起整本书时,它的宗旨就是在不同程度地消耗着孩子们的精神和体力,在有趣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无意识地催眠。
有父母在身旁陪伴孩子阅读的话,就可以让孩子彻底放松,孩子会将意识完全专注于书中发出的指令,这个时候,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被激发出来。在两种意识同时开放的情况下,再用色彩去刺激视觉,从而让孩子进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
此时,对孩子的正向催眠尤为重要。向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能够让孩子在“自我成功”的潜意识里美美地睡上一觉,而这对于健全孩子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先让孩子发现搞破坏的元凶,再调动孩子们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指令,逐渐加大肢体的运动强度,最后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小朋友与小怪物做朋友。
这便是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它既尊重真实世界的法则,让破坏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告诉孩子,捉弄小怪物不是目的,让他乖乖待在书里才是关键。
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并不能理解这许多潜在的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寓教于乐的初衷。顺应孩子玩得天性,再让兴奋劲儿平缓落地,书合上那一刻,仿佛结束了一段奇妙的旅程,接下来,就是和小怪物一起进入梦乡了。
2.注重游戏力,倾听孩子内心的感触和情绪
孩子拥有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能够激发它们的最好途径,莫过于玩。
今天的年轻父母,对待育儿这桩事,态度很严肃,也很认真。读书、听讲座、请教专家、上论坛,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教养质量。然而,当他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似乎缺了点什么?
因为他们不会跟孩子玩。
为人父母,需要一种活力,一种自信,一种情趣,一种幽默来跟孩子玩,而获得过美国国家亲子出版金奖的作者劳伦斯·科恩,把它们统称为一种能力——游戏力。《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正是一本富有游戏力的绘本。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如果想要听到他们的心声,并且有效地与之沟通,那么就要用孩子的语言。《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里的文字简洁明快,上一页用较大字体,引导孩子发出动作,如:挠挠、吹一下、倾斜、上下摇晃,下一页就会有小怪物被捉弄的模样。但是想把小怪物撵出书可并没有这么简单,需要把整本书来回折腾,对于幼儿的来说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这时就需要我们的父母出马了,这也是绘本在设计时故意加入进去的亲子环节。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游戏,那么错失的不仅仅是乐趣,还有孩子们在游戏中所能表达出来的,内心感触和情绪。
要知道,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年幼的小生命,是不会说出“这件事我感觉不太好,我能跟你谈一谈吗?” 这样的话,他们更多的时候,可能会说:“你可以跟我玩一会儿。”
如果我们同意,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睡前的游戏中,把他积攒了一天的内心的感触和负面的情绪,全部倾诉出来。而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开解这些问题,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即使什么都不说,孩子们憋闷在心中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捉弄这只小怪物来得到释放。如果我们不跟他们玩,不会和他们玩,彼此就会错失建立连接的机会。
很多家庭的日常,就是太缺乏欢乐了。这种注重游戏和游戏力的养育方式,不仅让孩子满足了玩的需求,还能够让父母意识到游戏本身所带来的活力和寓意,以及在它背后,与孩子建立起的沟通桥梁。
有时候,也许连家长都不敢确定,谁在游戏中更有收获,是孩子,还是自己。
3.只有父母放下身段,才能让孩子体验最美妙的旅程
孩子常常觉得自己很笨,有的会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有的会藏在心理。
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这样他们会觉得好受一点。在阅读《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时,很多家长会觉得里面的小怪物十分笨拙,甚至幼稚,而不愿意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与它对抗。
我用包括《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在内的三部互动型绘本,做了一个小小实验。在幼儿园老师的配合下,将十位家长分成两组,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的需要孩子与之斗争,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一组家长习惯跟孩子一起玩,甚至有的时候比孩子还欢实,俨然把故事中的主角当成真实存在的;而另一组家长则喜欢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在互动环节,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
第一组孩子的兴趣盎然,会对着父母大声地笑,玩到大呼过瘾。当无法把小怪物撵出书时,这组家长会跌倒,拿着绘本四处乱舞,甚至帮倒忙,假装想不出办法。“妈妈你真逗,我来帮你!”这是孩子心里的第一反应,所以整场游戏,他们都会玩得十分投入,在小怪物被撵走的那一刻,父母和孩子都躺在爬爬垫上呼呼喘气。
而另一组孩子,普遍精力不集中,如果不小心把绘本掉在地上,他们不会去捡起来,而是回头找父母帮忙。书中的小怪物并没有那么好对付,而这些家长只会拿着孩子的手,示范一下如何把书倾斜过来,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做,最后孩子已经不想再读下去了。
放下身段,对父母来说是很高的要求,因为很多人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日常角色。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绷得很紧。
极富感染力的表达,对于想用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更直白的说,只要能在游戏中逗孩子发笑,听到笑声,就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走错。
为了接近孩子,请把自己的尊严放一旁,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互动中充当更有掌控力的角色,也能塑造出他们内心中的自信。
其实,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习到东西一点也不少。
成人的游戏,如网球、钓鱼或打牌,只会注重方法的正确或者技艺的高超,用“不自然”、“死板”来描述也不为过,说是游戏,不如说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而像孩子一样游戏,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笨拙地犯错,夸张到极致,把严肃的心情放松,试着去享受简简单单、有些傻乎乎的乐趣。
生活中有太多不得不做的事,也许,直到跟孩子一起捧起绘本时,才会发现自己真的不快乐。
孩子之所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是因为他们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他们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重游戏力的绘本,正是向孩子敞开了有趣的大门,让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一齐涌出来。《小心,你的书里有怪物》就是这样一本书,而它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打开这道“门”。
在门后,是孩子们从“现实世界”进入“绘本世界”的奇妙之旅,也是成人们从“自我世界”里解脱,开心微笑,释放压力的通道。许多人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幼稚的,那是因为他们执着于“现实”,反而弄丢了,那个曾经相信世界上也有小怪物的、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