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父亲节。上午一场活动,下午一场探望,晚上一场聚会。满满当当。
我喜欢那些热闹,但也明显感到能量流淌出去,然后,疲惫。我需要静静心,读点文字,写点文字来恢复自己的能量杯。
上午参加父亲节主题沙盘游戏活动。父子俩携手在沙盘上创造了一次小世界。
跟沙盘游戏结缘有一些时日了。那次也是一次公益活动,人满到我都没有座位,连地上的垫子都发完了。我和一些人只好站在后面。老师放了两三个沙盘案例,请我们说说感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沙盘,第一次看到沙盘的样子。每一次的图片老师会请两三个人说说感受,第一次叫我,我说的老师认为很准。后面两幅照片也让我说了,其中一幅我并不确定,别人的想法跟我很不同。老师说,我有敏锐的感觉,问我是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说可以活动之后交流一下。那次备受鼓励,但更是打开了我的好奇心。之后看了一本书进一步了解了沙游,更加喜欢,于是等到机缘巧合,去学了沙盘游戏咨询师。
课程结束时,老师要求我们写论文。我三天时间写出了1万1千字,还觉得没有写够,尽量精简了。这远超了老师的要求。这是我自发地表达我的喜爱和虔诚的最简朴的方式。 后来我买了沙盘。不过每逢周六就下雨,一直没有去挖沙。沙盘一直没有启用。后来儿子过敏哮喘发作了。。。。一直搁置了下来。
今天的主题活动,有这样一个机会,父子俩做了沙盘。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做沙盘。可能开始两个男人还有点不情愿,觉得小儿科,或者不愿意被人围观地表露自己。虽然这次体验是以感受为主,并不是特别正式的制作。但是我捕捉到了许多的信息,看到了他们的情绪的变化。活动现场,他们也有一些表达的机会,我听到了超出我预期之外的信息。起初我的心有点小复杂。活动结束离开时,儿子左手挽住我的左胳膊,爸爸领着我的右手,一家三口往前走时,我在中间。那种感觉好极了。我于是梳理出了一些新的感受,记录在工作日记里。 我觉得这该是这个父亲节最好的礼物。老师说,孩子需要父母的“在场”,而不是出现。携手创作的那些时间里,我们都做到了“在场”。
沙盘游戏疗法是由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家多拉·卡尔夫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从梅兰妮·克莱因的游戏技巧,到威尔斯的地板游戏,再到洛温菲尔德的世界技法,把荣格分析心理学融合东方哲学,逐步发展到今天的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非常奇妙的存在,借助于“会替自己说话的沙具”让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话与和解的可能。
在我们的实际应用中,沙盘游戏确实有效,但是重点在于你的预期放在哪里。我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了跟最初学习完全不一样的体会。起初就是觉得神奇,一个小世界的创造,读出了许多信息,暴露了许多问题。觉得是指引,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有成就感,是自己价值的体现。 但是后来,我觉得又有一点不对。挖掘问题本身就是急功近利。而真实有效果的表达是关注在过程上,那时那刻的情绪,被观察到的细小的动作,表情,等等,以及沙具摆放者本人的解读,那些都是一个整体。而且这是一个变化着的整体,要完全中立地客观地,接纳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去观察。真正的成就感,更是要让沙盘制作者自己得到,才是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仅凭着一个摆放,一个沙具就做出判断,非常武断。尤其当你带着某种问题的猜测去观察,你看到的信息很容易被你的内设所利用来成为佐证。这个很危险。 咨询师非常考验功力,因为火候很难掌握,敏锐觉察和温柔平和的心,不一定哪个更难做到?如果上过几次课就觉得已经掌握,就难免过度解读和断章取义。事实上,我现在会觉得,这背后需要极强的专业积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
而咨询师最主要的功能,是陪伴,是帮来访者自己找到自己的心,而不是越俎代庖。那不仅仅是界限,更是专业操守。 并且,由此可能制造出新的焦虑。这也是我暗暗告诫自己要注意避免的。
晚上有场大聚会。孩子里除了儿子,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两个妹妹喜欢儿子喜欢得不得了,“长腿欧巴”的魅力么?两人抱住他,扯住他,让他坐椅子上,推着椅子。一个小妹妹还拥抱和亲吻儿子的脸。儿子事后告诉我,他觉得不是很舒服,但达不到生气的程度,反正闹着玩,也不是不能忍的。
晚上读《百分百温尼科特》,里面讲“健康的孩子需要练习他的攻击性,因为这在客体的建构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还听了一堂普心课。需要消化一下,再来捋顺感受。 要求自己坚持每日学习,每日思考,每日码字。普心老师说,每天学习和思考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就为了这句话,也要加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