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开篇就是徐爱问,阳明先生答。问答形式,或者对话形式,是上古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文体,比如《论语》、比如佛经。为什么呢?因为大哲学家都述而不著,只讲学不写书。而这些书,都是听讲的人,自己根据学习笔记整理的。所以很多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我是听佛这样说的。
一、略懂四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所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亲民与新民,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讨论得有个结论,应该是亲民,后世对阳明的说法认可度越来越高了。为什么呢?因为阳明先生引经据典说明了“亲民”比“新民”更有道理,意思也更深刻而广泛。
这一句是在就《大学》中开头的第一句在讨论发问。读懂这句要求大家对《大学》这本书有个基本的了解,南怀瑾先生写过一本书,叫做《原本大学微言》,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里面的观点与阳明先生一致。如果对儒家传统文化一点都不了解,可以先读读《大学》。
《传习录》之所以好,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很直接地讨论四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当然,如果对四书全然不了解,可能学习的过程要更多旁涉阅读了。
二、以经解经是为学正途
为了回答亲民还是新民的问题,阳明先生开始以经解经了。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意。如云: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这里阳明先生回答,说徐爱的证据不对,并举了一大堆《大学》中的原话,说明这个字该是亲,不该是新。《大学》开头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新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先生认为是新民,解释说: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高尚的德行修养,然后才能教育百姓作日日自新不断修养的人,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阳明先生认为是亲民,解释说: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高尚的德行修养,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教育百姓、使百姓生活和谐喜乐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两者的核心区别,朱熹先生讲教育,阳明先生讲教养,教养的语义涵盖就比教育大了,既要教育让百姓德行高尚,还要养活百姓,让百姓生活和谐喜乐。
接下来,阳明先生继续举例,再次说明应该是“亲民”的道理:“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我们读古书,往往读到某一个地方读不懂,怎么办?查百度。现在信息确实发达了,查百度能够最简单直接地帮助人理解古书的含义,而且网上解释很多,我们可以多参照几家,看看谁的解释更符合原文原意。但是,以经解经的古老方法,是一个更加深入的学习方法,比直接读网上的解释,能够更加深入地、系统地了解古人说这个话的深层次含义。
“亲民”作为《大学》的三纲之一,在其整个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必然包含了很多儒家哲学的思想内涵在。所以阳明先生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一些不太好理解,我们现在不在这里纠缠字意,只需要理解,阳明先生对亲民的解释,于孔孟都是有所依据的,特别是孔子那句:修己以安百姓,更是道出了《大学》三纲的递进梯次,应该充分证明了阳明先生的说法更符合原意。
三、《大学》三纲的递进梯次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怎么才能成为君子,相当于问大学之道。孔子说:修己以敬,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恭敬认真严肃等好的标准,也就是“在明明德”,这是第一纲。
子路接着问,这就完了吗?孔子说,还没完,要:修己以安人,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通过自己的德行,让别人觉得安乐,这就是“在亲民”,这是第二纲。
子路接着问,这就完了吗?可见子路是个直性子、死心眼,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许这是做学问所必须的。孔子接着答: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也就是说通过修养自己,达到让全天下老百姓都安乐,这个境界,连尧舜恐怕还没达到。这就是“止于至善”,这是第三纲。
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没达到,恐怕也没人能达到了,所以还有没有更高境界?应该是没有了,因为止于至善了。子路就懂了,也没再问了。子路懂了没问,我们没懂啊,还要问,要怎么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呢,通过什么方法呢?
《大学》之中给出了答案,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整套学问,在《传习录》里也都会有讨论,我们后面继续学习《传习录》的过程,就会对此有更加深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