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时候就读过萧红的《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当时的我敏感自卑,整个文章里面没有读出来她对于温暖和爱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而只是读出来她所说的,『祖父说,长大便好了。现在呢,长大是长大了,可并没有好。』
如今的我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禁为 她怵然心惊,她笔底下的故乡是那么地荒凉,那么地令人绝望。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这呼兰河不过是大家戚戚嚷嚷的地方,这院子不过是住着无法知晓自己命运,像蝼蚁般活着的穷人。
那养猪的在泥房里跟猪生活在一起,那打粉条的在茅草屋里时时可能会被砸死的,那穷苦的冯二歪子竟然娶上了媳妇儿,活该那媳妇儿和儿子被饿死,那有口皆碑的张大婆子家娶上的团圆媳妇儿,不知羞,眼睛盯着人看,也是该死。
唯有这后花园,是萧红自己的天地,唯有这祖父,曾给过她一丝的温暖。
这祖母是用针刺过她的手的,那妈妈是没有提到过的,那父亲是一脚可以把有二伯踢到在地上了,那有二伯是满嘴说着疯话偷东西的,那厨子是笑话有二伯的。
所以她只爱那温情的爷爷,还有那寂静的园子。
而当父亲非要嫁给汪恩甲,她便毅然决然地逃掉了,而且是跟着自由恋爱的人。
这多么像易卜生笔下的剧本里的《出走的娜拉》,她不想受家里人的摆布,毅然决然地逃离。
然而萧红过着是怎么样的生活呢,很快便没钱了,所以两个人便不得不回家,回家之后呢,立刻便被囚禁了起来,囚禁之后又逃了出去,可总归是没有钱,可以到哪里去呢。阴差阳错,竟然遇见了逃婚而去的汪恩甲,两人便在一起了。然而两个住在宾馆里,也没钱,汪借着去找钱的名义出走了,这一走便没有回来。而此时的萧红已经有身孕,并且并没有钱。
萧红只好写信给报社求救,当时萧军便在报社里,军人出身的他有着的是一身的侠肝义胆,解救小女子自然是义不容辞。
然而两人还是没有钱,而此时萧军又与报社关系闹僵,两人失去了收入。
所以两人将仅有的五毛钱将萧红送去医院,生下那孩子,无力抚养,而只好送人。
后来,两人忍受了多少饥饿与寒冷啊,饿到简直想起来不顾颜面地偷来东西吃,饿到差点把寒冬中唯一的褥子当掉。
后来两人却产生间隙,萧军也似不忠,给萧红带来很深的感情创伤。萧红只身前往日本,希望能够给两人空间,并且能够通过学习日语而进修自己。
回国后萧红遇见了端木蕻良,端木性情温顺,无论萧红说什么,便站在她的一边。渐渐地,便与端木擦出了爱的火花,便跟萧军说,我们还是分开吧。
然而与端木的激情很快过去,两人去了香港,萧红生了重病。那时候的香港即将面临战乱,而端木立场不坚,将生了重病的萧红拜托给骆宾基,自己走掉了。那时的萧红不但是怀了身孕,而且已患肺结核。
孩子产下则为死婴,而萧红身边只守着一个小她几岁,得过她照护的骆宾基。她此时在想,假如送信给萧军,他必定会来救自己的吧。
萧红终究是病死了,死时才31岁。
鲁迅先生曾经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演《娜拉出走后会怎样》,而萧红正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出走之后,要么沦为妓女,要么不得不回来,因为没有经济权。
所以萧红出走之后,先是依附于未婚夫汪恩甲,而后来是萧军,在那样的年代里面,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骨头再硬也不行。
萧红还忍受了多少苦难啊,东北抗日战争爆发时,她怀着身孕跟萧军住在一个小宾馆里,祈求着能多一点吃的,能给自己加一点衣裳;上海战争爆发时,她听着外面的炮弹声声响;在香港战争爆发时,她又生着重病躺倒在医院里,凄清孤冷。
而有了钱就够了么,相信萧红在文坛名声鹊起后,钱应该是不缺的,而后还是嫁于端木,还是必得为自己找一个男人的靠山,因为于萧红对于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所以生命中少不了男人,少不了这温暖与爱。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一个人决定就决定了她文章的底色。
而如果没有那敏感的性格,没有那无日无夜的漂泊,也许也不会有那绚丽的文章。
我爱萧红,但是又为她感到全身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