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它强调的是不要过分的张扬与夸大某事,某物,某人。使黎民百姓保持一个平淡的心。这样就不会有贪欲与妄为。
有时候,社会过分炒作某事,某物,某人。这样就会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一个角逐的对象。拼了命的想得到与拥有。产生了一种群体效应,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如果能淡而处之,不夸大,就不会引起注意。比如每年高考一结束,就大吹特吹什么高考状元是如何取的好成绩的,高考状元的笔记也成了抢手货。电视新闻也不停的跟踪报道。确实,高考状元是有他们独特的学习方法,他们也的确厉害。但过分宣扬与报道,引起的社会骚动也是不可避免的。家长们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要向他们看齐。这样孩子们心里就有压力,拼命的学习,但天赋有限而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有时候成绩不理想就想不开,要死要活的寻短见。这样的列子很多很多,每年都有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如果能够淡化高考,不把高考与高考状元,当成社会的聚焦,应该是对天下的学子最大的安慰。
这个世界上,最耀眼最稀有的东西是最危险的。因为不容易得到,所以有的人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的得到,从而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做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贪欲的,不满足。看到好的东西,就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心里就不是滋味了,难受了,茶不思饭不想。其实我们是被这个花花世界迷惑了。现在媒体传播速度快,曝光率高。这其中就夹杂着一些不利的因素。比如电视里播放一些泡沫剧、要死要活的爱情片、富人们的幸福生活等。就会使一些人联想到自己,为什么自己没那样的爱情与生活,形成了种种对比,增加了自身的压力,进而会很痛苦。其实是这个社会过分聚焦了极少一部分人的幸福生活,而忽视了万千大众。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一些社会骚动。
只有平淡的看待每一件事物,无为而治,让生活平淡些,使黎明百姓视觉不要过分受到冲击。这样人的思想就不会受到挑逗,也就不过分的追逐那些“稀罕之物”了。社会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