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的健身卡有一沓,去过的次数让人笑话;
刚报班时每日打卡,之后想起来才翻一下;
百天行动积极参加,没过几天这钱白花;
早起口号喊得最响,打卡之后立马躺下;
……
这些经历你有过吗?
反正我有,还不止一次。次次决心要痛改前非,次次原谅自己说「算了吧」。
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能够长久的坚持下来?我们可以试一下
奖励机制
如果你周围有通宵达旦做课题的学霸,或者加班到乐不思蜀的工作伙伴,不要觉得他们很变态(他们就是很变态),其实他们非常乐在其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们当前在做的事情激发了他们的内心愉悦感,让他们「越学越有劲」。而且,这种愉悦感是不断持续且长久的,远非「奶头乐」可比。
也就是说,只要激发这种愉悦感,我们就能自发主动的采取行动。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可以利用大脑天然的「以奖励为本」的运行机制。
TED演讲《打破坏习惯的简单方法》(A simple way to break a bad habit)中提到了大脑的一个运行机制:触发-行为-奖励。
这种机制近乎于本能。演讲人神经病理学家Judson Brewer举了一个例子:看到巧克力蛋糕(触发)-吃掉它(行为)-吃完很开心(奖励)。
大脑会记住这种「开心」的感觉,只要有机会,就想吃块巧克力蛋糕来让自己开心一下。这么不断重复下去,就形成了习惯(然后你就胖了)。
有人因为这套机制变胖,也有人因为这套机制受益,那些能废寝忘食学习和工作的人就属于后者。
他们从不逼迫自己去行动,也不会口口声声喊着要自律,因为在他们眼里,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看到问题或新知识(触发)-尝试解决或学习(行为)-大脑愉悦感(奖励)-太棒了我还要(重复)
就这么不断循环触发-行为-奖励-重复的过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养成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说完成一个了不得的成就才能激发愉悦感,实际上,哪怕是一个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都能刺激大脑,让它感觉很「爽」。
因此,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没必要操之过急,可以利用精细化思维将任务一步一步分解下去,先完成一个不起眼但很重要的小任务,以此来激发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形成「内在驱动力」,然后才能无往而不利。
我是怎么做的
触发:
刚刚看到演讲,是被超级演说家的方媛媛的一篇演讲,被她的热情澎湃给带动了也被她的深深情所感动。
所以我自己也立志要成为一名演讲家,去影响更多的人去感动,而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
行为:
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去网上下载一些免费的视频。
比如说在优酷上面寻找殷亚敏的演讲教学视频,还有各种像喜马拉雅上面的练声音频。
以及报名演讲课程,让自己去锻炼成长。
奖励:
每一次自己讲的非常好,会给自己去及时的奖励,看一部电影,放松一下,去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和自己期盼已久的课程,都是给自己反馈,所以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
不仅是能力得到增长,还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机会。
重复的过程:
每天去录制三个演讲视频,去朗读一篇优秀文章,以及不断的去给予自己反馈,去霸占舞台。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去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也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把问题更加透彻鲜明。
以前我自己在讲,画的时候老师语气词很多吱吱呀呀,没有自信不敢讲现在能够敢于上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是有了很大的进展。
并且在上一次发表了演讲的过程当中,让底下想起了三次掌声,我非常的感到高兴。